顺其本然,离一切相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老子《道德经》第17章“功成事遂”圣人治国顺其自然无为而为。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即心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此处,老子之道与六祖之法两者核心是怎样通融互证的?为什么说顺其本然要离一切相?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老子在《道德经》第17章提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圣人之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自然无为:圣人治国不刻意作为,不强行干预,而是顺应事物本然的发展规律。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
功成不居:当事情成功时,百姓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自然达成的,而非圣人强加的结果。这体现了“无为”的终极效果——让万物自化、自正。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思想在《道德经》其他章节也有呼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强调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一样少翻动,保持自然状态。
《坛经》的“即心即佛”与“离一切相”。六祖慧能在《坛经·机缘品第七》中提出:即心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是说心能生万法(成一切相),但又不执着于这些相(离一切相),这才是佛的境界。
转经与被经转——“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强调修行不在口诵经文,而在心行相应,不被文字相所束缚。
无住为本——这一思想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脉相承,主张不执着于任何相状,包括佛法相。
两者核心思想的通融互证:自然与无住的相通:老子的“自然”强调不刻意干预,顺应本然。六祖的“无住”强调不执着于相,包括不执着于“自然”这个概念本身。两者都指向超越人为造作的本然状态
无为与离相的层次:在治国层面,老子的“无为”是最高明的治理方式。在修行层面,六祖的“离相”是觉悟的必要条件。两者都反对人为的执着和强求。
实践智慧的共通:老子主张“为道日损”,减少人为干预。六祖主张“本来无一物”,破除一切执着。彼此都指向回归本真、超越人为造作的智慧。
为何“顺其自然”需要“离一切相?”
那就要避免对“自然”的执着:如果执着于“顺其自然”这个概念本身,反而成为一种新的造作。“离一切相”包括离“自然相”,才能真正做到自然。
还要超越二元对立:“顺其自然”与“不顺其自然”仍是二元对立。“离一切相”才能超越这种对立,达到真正的自然。
还有本然状态的呈现:当离一切相时,本然状态自然呈现,这时“顺其自然”已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本然如此。
阿弥结语:老子与六祖的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但在超越人为造作、回归本真方面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老子的“无为”为治国提供了最高智慧,六祖的“离相”为修行指明了根本方向。两者共同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刻意追求什么,而在于放下执着,让本然状态自然呈现。
顺其自然则诸事顺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放下执着便是重生。南无阿弥陀佛!六时吉祥!众观自在!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李松阳2025公历0919《非常财富》第03034篇 阿弥闻道第1194期 老子17·坛经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