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的汝州市紫云路街道,城乡面貌整洁有序,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谁能想到,这个成立于2019年,曾因基层组织薄弱、遗留问题众多、信访量高发而“出名”的街道,在短短数年间通过深化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华丽蜕变。
这一切,都得益于一支覆盖广泛、结构合理、充满热忱的网格员队伍。
紫云路街道辖2个社区、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3万,情况复杂,治理任务重。街道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70个网格,建立起一支485人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这支队伍年龄跨度从26岁到78岁,涵盖了农民、退休教师、企业家、司机、工匠等20种职业。
选配好网格员,是发挥网格效能的关键。该街道注重从多元职业背景中选拔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人际网络。
在铁炉马村,退休的农村信用社职员、74岁的马廷芳发挥余热,担任廉情监督员和网格调解员。“登记不是为了存档,是为了解决。”马廷芳翻着几年来记录的6本共400多起纠纷登记簿说。他的调解成功率达97%,秘诀在于以亲感人、以理服人,并善于寻找当事人的社会关系介入化解。
多年来,他还坚持每天用扫帚清扫街道,打扫的同时及时了解矛盾并积极化解,一把扫帚扫街的同时,也扫清了邻里间的隔阂。
在郭营村,当过教师的网格员郭满良,面对修路引发的邻里争端,总是耐心劝导。“咱不是法官,要以调解矛盾为出发点。好多村民都说啥也不争,就争一口气。”他自掏腰包买油以一方名义赔偿给另一方,最终化解干戈,践行着他“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灾”和“会做的两头瞒,不会做的两头传”的调解理念。
在马窑村,党支部书记兼街长马福卫整合资源建设小微产业园。产业园的网格员马士伟同时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积极为网格内七家企业奔走。“企业有难题,网格员就是最先感知的‘神经末梢’。”他成功牵线银行实现快速授信,并联系老促会推广线上销售,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高效的治理离不开力量的融合。紫云路街道还创新推动“网格+警格+义格”的深度融合。“过去看到窨井盖坏了也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现在就连地上一个烟头都知道该找谁解决。”紫云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秦尉翔说,街道将城管、住建及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人员吸纳进网格体系,实现了治理资源的精准下沉和高效联动。
在处置134户回迁老人不愿上楼等急难险重任务时,紫云路派出所积极践行“融智、融心、融情、融理”的“四融”经验,为网格化管理保驾护航。忙碌了两个月的紫云路派出所所长韩恒超对此深有感触:“那段时间谁见了我都说晒黑了,但任务圆满完成,一切都值。”
经过数年耕耘,网格化治理在紫云路街道结出硕果。秦尉翔总结道:“网格化管理让我们实现了‘属地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服务到家’,基层组织更稳固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稳定大局稳固,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从曾经的治理“痛点”到如今的示范“亮点”,紫云路街道通过建强一张网、用活一群人,成功打通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最后一步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基层善治新路径。(李鹏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