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路口的绿化带修剪得多利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段时间司机们路过这个路口,都纷纷叫好!”9月17日,在新县千斤乡杨高山村,网格员黄迎新笑着说道。这一转变,正是新县推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事情要从一处“看不见”的安全隐患说起。此前,黄迎新发现公路入口处的绿化带过于茂密,形成了视觉盲区,给驾驶员带来安全隐患。他没有耽搁,立即通过“信服通”APP将问题上报至乡社会治理室。
接到上报后,千斤乡迅速启动“吹哨”程序。“我们第一时间向县交通运输局‘吹哨’,并协调两部门共同赶赴现场处理。”千斤乡社会治理室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部门协同研判,很快确定了解决方案:由千斤乡负责修剪绿化带,交通运输局则设置警示标志。没多久,隐患排除了,群众的心头之忧也随之化解。
类似这样高效处置的案例,在新县并不少见。就在前不久,新集街道长潭小区振兴巷的多盏路灯“失明”,给居民夜间出行带来不便。接到反映后,新集街道迅速“吹哨”,县城市管理局“闻哨”即动,派人现场核查并紧急维修,当天便让路灯重新亮了起来。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新县积极探索“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持续努力。该机制通过赋予基层“吹哨权”、压实部门“报到责”,并引入社区网格“事后评”,真正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构建“党组织牵头、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如何确保群众关切真正得到响应?新县坚持领导干部牵头抓关键,严格落实县处级领导、单位主职、分管副职三级“盯办”责任制,确保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小区路面坍塌、水压不足等民生“老大难”问题,都通过提级办理、协同处置获得了有效解决。这一机制不仅清晰划分了权责,更实现了快速响应,彻底扭转了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局。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目前,新县乡镇街道累计“吹哨”232次,实地解决群众诉求和矛盾197件,办结率达到84.9%。该机制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也拉近了党群关系,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增强了干部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已成为新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吹哨报到”机制的顺畅运行,也进一步激发了网格管理的效能。今年以来,新县充分发挥网格作用,累计发现群众各类诉求和矛盾问题4171件,已成功办结4076件。
“我们将继续秉持为民服务理念,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推动更多资源、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在实干中传递温度,于细微处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县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通讯员:王丽君 李其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