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特例的猫”,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基层公务员这个群体,现在正处于一种微妙的舆论夹缝之中。
一方面,他们被看作是“体制内”的代表,端的是“铁饭碗”,享受的是“稳定”与“清闲”。
一方面,他们直接面对最广大的民众,是各项政策最终的执行者和解释者,自然而然也成了社会情绪最前端的承接者。
民众对一些贪腐官员的不满、对某些政策的不解、对办事流程的抱怨……
所有这些负面情绪,往往都会投射到办事窗口对面、下乡途中某位具体办事人员的身上。
这是一种深刻的误解,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如果剥开“体制光环”的想象,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其生存状态也是“牛马”。
他们工作非常辛苦,也并未享受过什么特权,他们也希望得到一份基于事实的理解。
可能有读者胖友会嘲讽:既然基层公务员这么苦,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卷考公?
你嫌苦可以不干啊,我打工也很苦,要不咱们换一换?让我也去体制内苦一苦?
这个问题老猫在下篇文章中,进行系统解释,本篇先说说公务员的辛苦,下篇文章再讲社会的苦楚。
基层工作的“苦”,是立体而多维的。
首先,是工作量的“苦”。
一提到公务员,外界想象或许是“一张报纸一杯茶”,但现实情况截然相反。
他们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文书报表,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政策落地。
是险情防控、防汛抗旱、乡村振兴、信访维稳……一系列“一票否决”的中心工作。
加班是常态,节假日值守是义务,所谓的“八小时工作制”,往往是一种奢望。
许多乡镇干部,周一到周五驻守在单位,周末能否回家,还要看任务是否繁重。
这种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与外界想象的“清闲”相去甚远。
其次,是责任的“苦”。
基层公务员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所有宏观政策的最终效果,都取决于他们如何具体操作。
但他们手中的权力却极其有限,更多的是执行的责任和服务的义务。
一项政策若得民心,功劳未必记在他们头上;
但若执行中出现丝毫偏差,或是因为政策本身的不完善引发了矛盾,他们便是首当其冲的问责对象和受气者。
民众的怨气、上级的督查、考核的压力,最终都沉淀到他们身上。
这种权责不对等所带来的焦虑与委屈,是深层次的艰辛。
再者,是待遇的“苦”。
除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基层,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其工资收入仅能维持当地中等生活水平。
所谓的“高福利”早就是老黄历,特别是这些年经济下行,土地财政不再,他们的收入优势更是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他们却因公务员的身份,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待。
体面的生活、子女的教育、人际关系的维系……这些都需要经济基础,也都是沉甸甸的压力。
将他们与那些巨贪大蠹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享有不义之财,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误解和伤害。
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只是凭借一份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换取一份养家糊口的薪水。
但这样群体,却常常要承担本来自民众的怨气。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个别官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感到愤怒,是完全正当且合理的。
但这种情绪的指向,需要更多的理性与精准。
将对整个官僚体系或个别害群之马的不满,无差别地倾泻到所有普通公务人员身上。
特别是那些同样感到疲惫和无奈的基层工作者身上,真的非常不公平。
就像因厌恶一个城市的空气污染,而去责怪每一个行走在街上的普通人。
这种情绪的错位,源于几种认知上的偏差。
其一,对“体制”概念的模糊与抽象化。
很多人将“体制”想象成一个铁板一块、利益均沾的整体,而忽略了其内部巨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手握重权,能够进行“权力寻租”的官员,自然属于体制内;
一名负责填表核查、下乡走访的普通科员,也属于体制内。
虽同属“体制内”,但两者地位、权限、生存状态实则天差地别。
将针对前者的怒火,烧到后者身上,是一种目标误判。
其二,信息的不对称。
民众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来感知政府,而基层公务员就是政府的“脸谱”。
办事流程繁琐、政策门槛高、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这些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体制机制的设计,而非基层执行者个人所能决定。
他们很多时候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甚至同样对这些问题感到无力。
但民众在遭遇不便时,首先看到和接触到的就是他们,情绪也就直接向他们宣泄。
其三,个别极端案例的放大效应。
极少数官员的巨额贪腐、嚣张跋扈,经过媒体的报道,会形成强烈的舆论放大效应,在公众心中刻下“官员皆贪腐”的刻板印象。
这种印象会覆盖掉对身边绝大多数勤恳、低调、无奈的普通公务员的认知,形成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区。
因此,我们需要一场更为清醒的社会对话,来重新审视基层公务员的角色与处境。
民众的监督权、批评权必须得到保障,对腐败和不作为的鞭挞,也应持续不断。
但这种批评和监督应当更加精准,指向那些真正的责任主体,而不是伤及无辜。
同时,对于绝大多数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应给予一份客观的理解和基本的尊重。
他们不是“官”,他们是政策的“搬运工”、矛盾的“防火墙”、社会的“稳定器”……
他们是我们身边,为了一份工作而奔波劳碌的普通人。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是就事论事的理性,而非以偏概全的情绪宣泄。
我们需要清晰地区分“贪官”与“庸吏”、“决策者”与“执行者”、“体制的弊端”与“个体的艰辛”。
这份理解并非为体制辩护,而是对每一个辛勤劳动者的基本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