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妇孺遭屠戮,建筑被夷为平地的惨状,作为中国人很难理解同根同种的阿拉伯其它国家长期的袖手旁观。目前它们做的最多的不过是物资救援和口头呐喊,加上一个又一个对以色列毫无影响的会议和各种抗议。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同族兄弟的孩子被人屠杀,那还不红着眼拎着菜刀就一起上了?
造成阿拉伯民族这种又散又软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这要从近代史上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去找答案。
在阿拉伯半岛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千百年来,游牧为主的贝都因人发展出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文明。部落成员对家族对部落的忠诚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所谓国家利益。游牧时代,这种社会结构帮助阿拉伯人抵御外来侵略,一度建立过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但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社会结构就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
这是因为当前所有的阿拉伯民族构成的国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甚至阿拉伯民族这个称呼的认同感都未必是普遍认知。国家机器都还是停留在千百年延续的部族文化和游牧民族那种架构上,没能形成稳定的核心政治团体,缺乏国家凝聚力所必须的权威领导阶层,其结构性缺陷正是来自于部族文化的历史基因中。目前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治理形态基本上都是部落加国家的二元治理模式,普通民众对阿拉伯民族这五个字没啥感觉,但对其所属部族却绝对认同。与其说他们是民族国家,不如说是披着国家外衣的部落聚合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拉伯国家在西方殖民压力下被迫从部落文明向民族国家转型,连国界都是欧洲殖民者给他们划定的。但这种转型只是流于形式,传统部落结构被完整保留下来。以叙利亚为例,殖民时期划定的边界宗主国出于便于掌控的私心,将不同部落分割在同一国家内,却未建立起有效的整合机制。法国在叙利亚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通过扶持少数族群(如阿拉维派)制衡逊尼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 。阿拉伯主权国家有22个,但部落数量却高达数万个,一个伊拉克就有两千多个部落。多数部落人都视部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当民众对部落认同高于国家认同时,这几万个部落跟一盘散沙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以也门为例,部落认同高于对国家的认同这个现象在尤为明显。也门国内存在数百个部落,其中哈希德和巴基尔两大部落联盟长期主导政治格局。2011年萨利赫(属于哈希德部族,什叶派分支宰德派,2017年12月份被胡塞武装人员打死在首都萨那郊外)政权倒台后,胡塞武装(巴基尔部族,什叶派分支宰德派)在也门崛起。其与也门政府的敌对行为,就是典型的部族矛盾。注意到没有?就也门这么大点的地方,也门政府和反政府的胡塞武装宗教信仰都是一样的,照样互相打死打活。所谓国家政权争夺,在他们眼里跟部族之间的仇杀没啥区别。民不知有国,只认部落,这怎么可能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
说的更远一点,即便是沙特与不是阿拉伯民族的伊朗之间的对抗,看起来是教派冲突,细究一下,还是部落势力在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争夺。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正是利用了阿拉伯国家的这种看似一个民族,实际是各个部落各自为战的机会,加上西方国家出于控制中东产油区的目的拉偏架,进一步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分裂,阿拉伯各国因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不同而相互猜忌,甚至发生过约旦国王想吞并叙利亚的这样的事情 。这种外敌在侧,却想着谋算兄弟的家产的事情,中国人估计想都不会想,文化基因就没有这个想法存活的空间。
类似的事情,也就是古代曾经活跃在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那些游牧民族干过。
(死于以色列轰炸的巴勒斯坦儿童)
阿拉伯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团结,必须想办法消除部族文化对国家权威的挑战。也就是要重构国家认同,通过现代教育和平衡利益分配,培育超越部落的公民意识。这一点上,阿联酋做的堪称范例。他们通过迪拜的国际化战略,成功将商业利益置于部落利益之上,大幅提升了国家机构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初步形成现代国家的治理架构。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模式,可能成为其它阿拉伯国家打破部落壁垒的借鉴。
在理顺部族和国家的关系之前,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一致的目标会很遥远。但不解决这点,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孩子们的惨状,将来还会继续重演。
一个文明想要浴火重生,需要经过流血革命这个环节。而整个伊斯兰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缺少了这个环节,落后的社会结构被完整保留下来。
要想让加沙的孩子不再死于以色列的轰炸,阿拉伯人要走的路,还很长。
就说这么多吧。
不想错过好文章,点一下关注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