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北京,秋老虎还在发威,但西贝莜面村的贾国龙心里可能比天气还燥。
作者|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小林薰
事情起源于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这话像颗炸雷,瞬间点燃了舆论场。老罗的吐槽精准踩中了当下餐饮业最敏感的两根神经:预制菜和贵。
一
![]()
贾国龙坐不住了。第二天就召开媒体沟通会,手持老罗的菜单,斩钉截铁:“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甚至放话要起诉罗永浩。老罗也不怵,反手就是一个十万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这场大战迅速升级,从微博吐槽演变成法律对峙,彻底点燃了社交媒体。而西贝开放后厨自证清白的举动,反倒被网友称为“大型翻车现场”,让顾客看到不少原料与菜品为预制的包装冻品。
二
![]()
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这事儿成了罗生门。
贾国龙的逻辑很清晰:按照国家六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定义,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西贝的菜都是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制作,不符合预制菜的定义。换句话说,西贝不是工厂做完、门店加热的预制菜,而是中央厨房做初步处理,门店现炒现蒸的模式。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标准和消费者心智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会去深究国家标准的细枝末节。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一种不是预制菜,那就是新鲜食材,现场切配,现炒现做。只要不是这样,就容易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老罗正是站在这个大众认知的立场上发声。
更让消费者不爽的是第二个问题:贵。在消费降级时代,贵就是“原罪”。西贝人均消费接近百元,价格锚点被拉得很高。当消费者支付了数倍于快餐的价格,他们期待的自然是数倍于快餐的体验。然而,西贝提供的核心是中央厨房模式下的标准化出品。这种高昂的价格与“非现做”的消费者感知之间的错配,才是引发不满的根源。
朋友群里聊起这个事,大家的共识是:预制菜倒不是最主要问题,问题在于,你既然不是新鲜食材现做现炒,凭什么还卖那么贵?
三
![]()
视线转向东瀛。日本的预制菜产业已发展超过70年,深度融入国民生活并形成独特模式。
1954年首款冷冻茶碗蒸问世,开启预制菜工业化进程;1968年大塚食品推出软包装咖喱,奠定“一人份免防腐剂”的标准化基础。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预制菜因高性价比逆势增长。到2024年,渗透率高达60%,覆盖家庭餐桌与餐饮端。
日本预制菜的高接受度背后是技术、监管、社会需求与消费文化的综合作用。
技术保障到位:-40℃急冻技术保留食材口感;透明耐热材料可直接微波加热;全国冷藏仓库容积3753万立方米,人均冷库面积0.3m³,全程0-4℃运输。
监管透明严格:《食品卫生法》要求全链条追溯,强制公开食材产地、加工日期、加热方法,隐瞒预制属性面临高额罚款。
社会需求驱动:双职工家庭激增、老龄化与单身化趋势显著,预制菜简化烹饪流程;还在灾难应急中发挥重要作用。
消费认知理性:90%民众视预制菜为生活智慧,而非“偷懒”。便利店预制牛肉饭价格与现炒持平,但节省排队时间,契合效率需求。
日本的成功源于技术保障、监管透明与消费理性,其本质是社会效率与食品工业化的精准适配。
四
![]()
回看西贝,其症结或许不在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而在于品牌故事与产品体验的严重割裂。
西贝早期通过红白格子桌布、开放式厨房等元素,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了“西北菜”、“新鲜现做”的强认知。西贝对外输出的品牌形象也与“健康”、“天然”深度绑定,“零添加”、“纯天然”、“有机食材”、“手工制作”……这些关键词共同构成了其品牌故事的核心,也是支撑其高定价的基石。
然而,随着规模扩张,西贝不可避免地走向工业化和标准化。菜单从200道精简到50道,很多复杂的工序在中央厨房完成。但问题在于,产品版本虽然变了,但西贝的故事版本,似乎并没有与这个新的产品版本匹配上。
一旦被消费者发现,你的故事版本和产品版本对不上号,就可能会产生被糊弄的感觉。这种感觉,比单纯的“贵”或者“不好吃”更让人生气。
而且,今天的行业信息前所未有的透明,消费者前所未有的聪明。这时,一旦被发现你的故事版本和产品版本不匹配,那么这个信息就会以极快的速度,被大量的消费者理解、消化,并且做出反应。
五
![]()
那些使用预制菜但相对被接受的餐厅,基本上都做了两件事:一是价格足够便宜,二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与产品匹配的故事”。
被称为“意大利沙县”的萨莉亚,后厨没有厨师,没有菜刀,没有炒锅,但顾客不介意,因为其人均30元的定价清晰传达了“平价”的定位。
一兰拉面则讲述了一个关于“守护秘方”的故事:全世界知道他们调料配方的只有4个人,为了保护配方,这4个人出行不能坐同一班飞机。为了让每个顾客都吃到这4个人亲手调制的味道,他们决定采取配送。这个故事试图将使用预制菜的动机从“节省成本”转换为“保持品质和独特性”。
这些品牌都是预制菜模式下的“原生品牌”,它们的品牌故事,天然就跟预制菜兼容。而西贝是从传统餐饮起家的,其品牌口号里一直带着“家庭厨房”的印记。当西贝开始规模化扩张,使用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时候,这个印记就变得沉重了。
六
![]()
西贝事件后,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征求意见稿)》已通过审查。这意味着行业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透明化是信任的前提。中国未来的预制菜发展,或可借鉴日本强制标注的做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同时,也需要尊重饮食文化的分层。效率场景(快餐、外卖)适配预制菜,但正餐需保留现炒选项。江西小炒凭“明档猛火现炒”成“预制菜克星”,就印证了消费者对烟火气的需求。
归根结底,预制菜争议的化解不在“该不该吃”,而在“如何让人放心吃”——当知情权被保障、价格匹配价值、文化需求被尊重时,“便捷”与“锅气”才可能真正和解。
七
![]()
西贝在致歉信中表示,将“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打明牌,做透明的西贝。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预制菜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停下。西贝事件或许只是一个意外的浪花,并不会改变洋流的走向。但这朵浪花也提醒所有商家:在今天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产品版本迭代了,你的故事版本也得跟上。
一个好的品牌故事,不是忽悠,而是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故事化联想,与消费者达成关于交易的共识。说白了,就是你作为商家,能不能在情感层面,说服消费者接受你的想法。
对于预制菜,消费者不是拒绝预制菜,是拒绝被蒙在鼓里的消费。未来的预制菜市场,只有那些把透明和信任装在设计里的品牌,才能在万亿市场中走得长远。
但愿西贝的这碗莜面,还能吃出当年的那个味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