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说:“书家之难,难于自辟蹊径,不蹈前人窠臼。”这句话精准点出了书法艺术的核心困境与至高追求,对书家而言,最难之处不在于模仿前人的法度技巧,而在于突破传统窠臼,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种“自辟蹊径”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前人经典深度钻研后的升华。正如沙孟海本人,他早年精研唐楷与北碑,吃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的雄强方劲,又吸收王羲之、米芾的灵动笔意,最终融合碑帖之长,形成“沉雄刚健、大气磅礴”的“沙体”——笔画如刀削斧凿却不失流畅,结体宽博开张又暗含严谨,既跳出了单纯学碑的板滞,也避开了仅学帖的柔媚,真正实现了“不蹈前人”的突破。
纵观书法史,凡是自成一派的大家,无不是如此:王羲之在汉魏隶书、章草基础上创“今草”与“行书”新貌;颜真卿突破初唐楷书的瘦硬,以“屋漏痕”“锥画沙”的笔意开创宽博雄浑的颜体;郑板桥将隶书、楷书、行书熔于一炉,创“六分半书”——他们都以“学古不泥古”的智慧,印证了沙孟海这句话的深刻。
这句话不仅是对书法创作的总结,更揭示了所有艺术创新的本质,唯有先“入古”吃透传统,再“出古”突破束缚,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现在书坛刮起的一阵“妖风”,就是所谓的创新,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丑书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