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惊叹iPhone 17系列牙膏挤爆的时候,是不是还忘了“大明湖畔”的Vision Pro。
从顶着「明星光环」、到「加价收购」、结果最会沦落到没坚持一年就「停产」,Vision Pro的剧情不可谓不精彩。
回溯 Vision Pro 的生命周期,堪称一部充满戏剧性的 “科技短剧”。上市初期顶着 “苹又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光环,一度引发消费者加价抢购热潮;可短短不到一年,就因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传出停产消息,令人唏嘘。
就在外界以为苹果会暂别头戴智能设备领域时,这家科技巨头却选择 “卷土重来”。
近日,国外知名苹果爆料人称,苹果计划在未来12至16个月内推出一款智能眼镜。
Screenshot
根据爆料来看,苹果这款 AI 智能眼镜和之前大火的 Vision Pro 那种MR设备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 Meta、小米等公司已经推出的智能眼镜,但它的功能又不仅仅集中在拍照、录像、听音乐等日常应用上,而是更多通过新版Siri集成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功能。
如果苹果能够将 Siri 与眼镜的摄像头、麦克风等硬件深度整合,那就比竞品们又多个优势了。
不过,Apple Glasses 要想顺利登陆中国市场,还需跨过两道 “门槛”。
一方面,国行版 Apple Intelligence上线时间至今未定,而新眼镜的核心 AI 功能高度依赖该平台,若无法通过国内相关审批,其无法在国内上市;另一方面,重量与体积问题也让 Vision Pro 饱受诟病,爆料中也提到,苹果当前的研发重点正是如何在实现元器件微型化的同时不牺牲用户体验,这对苹果的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Vision Pro之所以呈现出高开低走,高昂的售价也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作为对比,就在昨天刚发布的Ray-Ban Meta 三代起售价为379美元(约2694元人民币),而小米AI眼镜为1999元。因此苹果就需要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消费者为什么非得花高价去买一个功能差不多、配置差不多的AI眼镜呢?
当然,苹果其实还在探索能通过镜片显示内容的完整智能眼镜,不过预计还需要好多年才能实现。这意味着,苹果可能会推出两款智能眼镜:一款是类似于 Meta Ray - Ban 的、不具备 AR 功能的眼镜,主打轻便和日常使用;另一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 AR 眼镜,能够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但最终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市场的反应。
从战略层面看,苹果入局智能眼镜赛道,既是为了完善 AI 生态布局 —— 让智能交互从手机、电脑延伸至 “穿戴设备”,也是为了给铺垫多年的 AR/MR 市场 “收网”。毕竟,从早期的 ARKit 开发工具到 Vision Pro 的尝试,苹果从未放弃对 “下一代计算平台” 的探索。
只是,当前智能眼镜市场仍处于 “初级阶段”,无论是功能体验还是用户需求,都远未达到 “成熟爆发” 的状态。苹果此次能否凭借 Apple Glasses 打破行业僵局,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惊喜?又能否在小米、Meta 等对手的包围下突出重围?答案,或许要等 16 个月后才能揭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