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提及抗战时期驰援中国的国际航空力量时,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往往最先浮现在脑海。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飞虎队来华的四年前,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就有超过两千名苏联空军志愿队成员驾机驰骋中国蓝天,在武汉、重庆、兰州等战略要地上空与日军展开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决,用生命谱写了中苏并肩作战的壮丽篇章。
雪中送炭的苏联援助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斯大林立即开启对华军事援助。当时中国空军经过淞沪会战几乎损失殆尽,能升空的战机不足20架。
危急关头,苏联首批225架战机于10月22日经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兰州航线抵华,同时到来的还有81名飞行员、141名机械师等89名航空专业人员。这些志愿人员均以“旅游者”身份作掩护,实则都是苏联空军精锐。
首战告捷:南京空战
1937年11月22日,苏联航空队迎来首战。7架伊-16战机在普罗科菲耶夫率领下,在南京上空迎击20架日军轰炸机。首战即击落2架日机,自己仅轻伤1架。
至12月1日,苏联航空队在南京上空共击落日军飞机20架。此时中国空军几乎已失去作战能力,苏联航空队成为唯一的空中防线。
奇袭松山:跨海轰炸的经典之战
1938年2月23日,恰逢苏联红军节,航空队决定以一场别开生面的行动来庆贺——对日军位于台湾的松山机场发动突袭。
这场突袭经过深思熟虑、周密部署:
航空队分兵两路:一队由28架SB-2轰炸机组成,从汉口腾空而起;另一队则由12架战机编成,自南昌起飞飞。
他们超低空飞行,全程维持3000米高度,巧妙规避日军雷达探测。
同时,飞行员沿着台湾海峡公海区域飞行,伪装成日机返航的轨迹。
当日下午,当40架苏联战机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松山上空时,日军毫无察觉,措手不及。
据巴雷宁回忆:“机场上,60多架日军飞机整齐排列,宛如靶场上的靶标。”
此次突袭战果斐然:击毁日军飞机40余架,炸毁机库3座、油库1座,摧毁足够日军使用3年的航空弹药储备。
完成任务后,苏联战机全部安全返回基地。
此役令日军在台湾的航空力量遭受重创,半年内都未能恢复元气。日本台湾总督因防守失当被撤职,驻守指挥官更是选择了切腹自尽。
血洒长空:铭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牺牲
苏联航空队几乎参与了中国战场上的每一场重大战役:
1938年参加“武汉空战”,与日军展开7次激烈交锋,共击落日机47架。
1939年参加“兰州保卫战”,在2月20日、23日的两次空战中,击落日机18架。
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为地面部队的反攻提供有力支援。
据统计,在1937至1941年间:苏联共派遣3665名航空志愿队员来华助战。其中,有211人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1939年这一年中,最多时有425名苏联飞行员同时在华并肩作战,他们共击落日机539架,毁伤日军船只100余艘。
悄然离去:历史尘封的英雄
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苏联航空队陆续撤离。他们带走了战友的骨灰,却把功勋留在了中国的天空。
1990年代,这段历史逐渐解密。武汉解放公园内建有苏联航空烈士墓,埋葬着15位烈士的遗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中,也有30名苏联飞行员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
这些年轻的苏联飞行员(平均年龄仅25岁),在最艰难的时刻来到中国,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正义。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如一位幸存老兵所说:“我们是为反法西斯而战。中国的天空,也是我们的战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