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王健林说 “房地产要进入深度调整期”,当时不少人觉得是危言耸听,可现在再看,手里有多套房的家庭,已经慢慢尝到了市场变化的滋味。上海的李先生有三套房,其中一套挂牌 10 个月,降了四次价还没人要;还有人 2021 年花 400 万买的房,现在市值连 300 万都不到。未来五年,手握两套房以上的家庭,大概率要面对这四个躲不开的结果,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伙说清楚。
一、房子 “卖不动” 成常态,想套现越来越难
以前大家觉得 “房子不愁卖”,挂出去没多久就能成交,可现在二手房市场彻底变了 —— 到处都是待售的房子,想买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价无市” 成了普遍情况。
全国二手房价格已经连续 30 多个月往下走,有的城市一年就跌了 10% 以上。就像李先生那套最初标价 700 万的房子,挂了半年没人问,只能一次次降价,最后 600 万才成交,比预期少赚 100 万。还有人在二线城市有套 120 平米的房,从 2024 年初挂到年底,从 280 万降到 240 万,还是没找到买家,最后干脆撤了牌,“与其降价卖,不如先放着,可看着挂牌量越来越多,心里也没底”。
现在卖房真比卖白菜还难,以前是买家抢着要,现在是卖家求着问,哪怕降了价,也得等上三五个月,甚至更久,想靠卖房快速套现,基本不太可能了。
二、养房成本越来越高,每月都要 “白扔” 不少钱
手里有多套房的家庭,不光卖不掉愁,养房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这成本还在逐年涨。
首先是房贷,要是房子还没还完贷款,每月月供就是 “硬支出”,就算收入降了、甚至失业了,月供也一分不能少。比如有人两套房贷加起来每月要还 1.2 万元,去年失业后,只能靠存款还月供,不到一年就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
除了房贷,物业费、电梯费、取暖费、维修基金这些 “隐性支出” 也在涨。一套 300 万的房子,每年养房成本大概要 3 万元,要是有两套,一年就得 6 万,三套就是 9 万,不管房价涨不涨,这笔钱都得掏。北京的张阿姨有两套老房子,去年物业费涨了 20%,取暖费也涨了 15%,光这两项一年就多花 2000 多块,“房子没带来收益,反而成了累赘”。
三、房子不增值还缩水,心理落差太大
以前买套房,过两年就能涨几十万,大家都习惯了 “房子能赚钱”,可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家庭的房产正在悄悄缩水,这种心理落差真不好受。
最近两年,很多城市的房价比高峰期降了 30% 以上。上海有位业主 2021 年花 400 万买了套学区房,当时觉得 “学区房肯定保值”,结果四年后市值跌到不足 300 万,一下亏了 100 万。还有人在三线城市买了套投资房,2019 年花 180 万入手,现在挂牌 120 万都没人要,“当初想着靠房子养老,现在看来,不仅养老指望不上,还得倒贴钱养房”。
以前提到房子,大家都觉得是 “资产”,现在却成了 “缩水的负担”,尤其是在房价高点买房的人,既要面对实际的金钱损失,又要接受 “房子不赚钱” 的现实,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四、政策不 “偏爱” 多套房,想靠买房投资行不通了
以前买房投资能享不少政策红利,可现在政策明显偏向刚需家庭,多套房家庭想再靠政策赚便宜,基本没机会了。
最近不少地方出台政策,只给买首套房、二套房的家庭发购房补贴,多套房家庭连边都沾不上。比如浙江某城市,买首套房能补 3 万元,二套房补 2 万元,三套房及以上一分不补;还有地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未来五年全国要建很多保障房,这些房子价格低、配套全,会分流不少商品房的需求,多套房想再涨价,难度越来越大。
以前大家觉得 “买房就能赚”,现在政策不鼓励投资性购房,房子慢慢回归 “用来住” 的本质,靠多买房赚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最后想说:多套房家庭该咋应对?
面对这四个现实,手里有多套房的家庭,得好好盘算盘算:非自住、地段又不好的房子,要不要趁着现在还能卖掉,赶紧出手回笼资金?要是继续持有,得算算每月的养房成本,能不能跟家里的现金流匹配,别最后因为养房拖垮了生活。
王健林的预言确实在应验,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这也不是坏事 —— 市场慢慢回归理性,房子不再是 “炒来炒去的商品”,而是真正用来 “住” 的家。毕竟,能安安稳稳住上自己的房子,比手里握着一堆 “卖不掉、还缩水” 的房产,要踏实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