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嘴!别管我!”三年级的小杰把书包摔在地上,妈妈阿岚愣在原地。她以为青春期才叛逆,没想到提前了五年。两周后,小杰却主动递来一张“道歉卡”。转折发生在阿岚把“吼回去”换成“听进去”。
一、先别贴标签
儿童发展学把七到十一岁称为“小青春期”,大脑前额叶尚未成熟,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叛逆”往往是表达无力感的方式,而非品德问题。
二、案例:一次失败的“镇压”
阿岚最初没收iPad,小杰摔门、踢墙,冲突升级。第二天,小杰把作业本撕成两半。阿岚意识到:对抗只会让孩子把火力转向自己。
三、科学做法:把对抗转成合作
• 情绪命名:阿岚蹲下来,说“我看到你很生气,是因为作业太多吗?”小杰点头,怒气值瞬间下降。
• 有限选择:一起把作业拆成三段,每完成一段可休息五分钟。小杰感觉自己“说了算”,执行率反而提高。
• 公开复盘:睡前三分钟轮流说“今天我最开心/最难过的事”。小杰第一次说出“我怕数学考不好才发火”。阿岚回一句“原来如此”,冲突归零。
四、家长自查表
口头上是否常说“你怎么总是”“你必须”?改成“我观察到”“我们可以”。当语言温度下降,孩子的音量也会自然降低。
三个月过去,小杰的口头禅从“闭嘴”变成“妈妈,我有个想法”。
参考文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小学生情绪爆发与亲子沟通质量报告
美国儿科学会:如何与学龄期儿童建立合作式管教
阿德勒儿童心理诊所:叛逆背后的需求清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