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安活动纪实:听“两弹一星一艇”后人讲那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

0
分享至



金秋九月,古城西安浸润在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中。一场意义非凡的“核工两弹一星一艇精神传承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为期4天的议程里,一群特殊的“追光者”汇聚一堂,为传承核工业精神、还原历史记忆写下生动篇章。

这些“追光者”承载着父辈的荣光与使命: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和,开国大将粟裕之女粟惠宁,开国上将、二机部第一任部长宋任穷之子宋京波及夫人樱子,开国少将、青海海晏核武器生产试验基地司令李觉之女李洪,曾任二机部部长刘杰的外孙李雷,“两弹元勋”有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之子邓志平、氢弹之父于敏之子于辛,“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之子;还有二机部其他部、厂、基地领导的前辈后人,如副部长袁成隆之子袁北林、苏杰之子刘然、张顺江之女张红雨、佟城之女佟延燕等,还有历史见证人,当年李觉将军办公室主任杨连堂老人,及其当年的神秘工程兵部队的老兵们与其子女们,如他们中有此次座谈会的承办方陕西秦煤集团董事长付宣亮等。当然,还少还了特邀的几位专家、学者红媒嘉宾们,如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官景辉(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红史学者谷新光,红船编辑部总编李秀平、红船视觉总编王学民、北京令德教育总经理张南冰等

座谈会中,他们拿着珍贵的父辈一手史料,怀揣着核工业建设的真实记忆,围坐在一起,将那些藏在戈壁风沙里、隐于实验室灯光下的“未曾公开的往事”缓缓讲述。从父辈在艰苦环境中攻坚克难的日夜,到核工业建设中不为人知的细节,每一段回忆都饱含深情,每一份史料都见证初心。

更难得的是,他们以亲历者后代的独特视角,还原了众多“过程贡献者”的坚守。在“两弹一星一艇”事业的宏大画卷中,除了广为人知的功勋人物,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建设者,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才铸就了核工业的坚实根基。这些口述回忆与真实史料,在亲口相传中过程相互印证,让“两弹一星一艇”精神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细节的精神坐标,也让这份厚重的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熠熠生辉。



一、初见:熟人间的“叙旧会”——从史料里打捞真实细节
活动首日的签到现场,没有刻意的仪式感,更像一场老友间的叙旧。当杨连堂老人缓步走进会场,李觉将军的女儿李红见状快步上前搀扶,两人相视一笑,语气自然得如同家人。这般熟稔的互动,没有初次见面的拘谨,却藏着两代人对核工业历史的共同珍视。

座谈会上,作为此次座谈会的主要筹划人之一的宋任穷之子宋京波,作为两弹一星一艇精神传承联谊会的会长,更是以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父辈的追思,成为串联起那段峥嵘岁月的关键角色。他自始至终倾注心力,从活动筹备的细节打磨到史料的梳理筛选,每一步都力求还原历史本真,而他在座谈会上带来的珍贵一手资料与近两小时的深情分享,更让现场所有人沉浸式走进了核工业建设初期的艰难与荣光。

分享伊始,宋京波便将众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百废待兴却又充满使命担当的年代。他小心翼翼地展示着父亲宋任穷当年的工作笔记、往来函件与任务文件,泛黄的纸页上,工整的字迹记录着核工业事业起步阶段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字里行间满是老一辈革命者对国家使命的坚定承诺。“父亲接到发展核工业的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宋京波的语气中带着对父辈的崇敬,“当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环境又充满挑战,很多人对‘搞核’既陌生又忐忑,但父亲说,‘这是党和国家交给的硬任务,再难也要扛起来’。”

随后,他详细拆解了父亲在接受任务后的决策过程。从组建核心工作团队、调研国内工业资源分布,到对接技术专家、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凝聚着宋任穷的深思熟虑与战略眼光。宋京波结合史料中的时间线与关键事件,讲述了父亲如何在信息有限、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次次召开会议听取意见,一次次深入一线考察实际情况,甚至为了争取关键设备与技术支持,多次往返于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父亲常说,‘搞核工业不能蛮干,要讲科学、重实际’,他做决策前总爱带着团队一起‘算账’,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办法落在实处。”

当谈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特殊时期的考验时,宋京波的话语中多了几分沉重,却也更显老一辈革命者的坚韧。他回忆道,在事业推进的关键阶段,曾遭遇过技术瓶颈、物资短缺等多重难题,甚至在特殊时期,工作一度面临停滞的风险。但即便如此,父亲宋任穷始终保持着“举重若轻” 的姿态:面对技术难题,他牵头成立攻关小组,鼓励科研人员 “别怕失败,大胆尝试”;面对物资短缺,他带头节约资源,同时积极协调地方力量支援;面对特殊时期的冲击,他坚守原则底线,尽力保护工作团队与核心资料,确保关键工作“不停步、不跑偏”。



近两小时的分享里,宋京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真挚的情感、最详实的史料,将父亲宋任穷在核工业建设中的担当与智慧娓娓道来。那些藏在史料里的细节、那些鲜为人知的决策故事,不仅让现场的 “追光者” 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初心与使命,更让“两弹一星一艇”精神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从容应对”的内核愈发清晰,为这场精神传承之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着,周总理侄子周秉和以亲历者亲属的视角,深情讲述了伯父作为新中国核工业第一主抓人,用远见与担当为核工业发展铺路奠基的往事,让在场众人深受触动。

他回忆道,建国初期核工业从零起步,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如同铜墙铁壁,国内工业基础又极度薄弱,连制造核设备的特种钢材、精密仪表都难以自主生产。面对这般困境,周总理始终站在统筹全局的最前线,不仅亲自牵头成立核工业专项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专题会议研判进展,更常常深夜批阅相关文件,逐字逐句推敲发展规划。为打破技术壁垒,他坚定提出“自主研发是唯一出路”,一边协调中科院、重工业部等部门组建攻关团队,一边亲自督办紧缺物资调配,哪怕是一块关键的铀原料、一台进口的精密机床,他都会紧盯运输流程,确保及时送达科研一线,绝不让项目因“卡脖子”问题停滞。

除了抓技术与物资,周总理对科研人员的关怀更是细致入微。周秉和提到,伯父常说“搞核工业要靠人,得让大家心无旁骛”。得知戈壁基地的科研人员喝不上干净水、吃不上新鲜蔬菜,他立刻协调地方政府调运净水设备与补给;了解到部分科研人员家属两地分居,他专门批示相关部门解决落户与就业问题。甚至有一次,听闻一位老专家因严寒患上风湿,他还特意嘱咐工作人员送去御寒的羊皮大衣。

正是这份“既抓大战略,又暖小细节”的担当,让核工业团队在艰难岁月里始终充满力量,也让“自力更生、协同攻坚”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核工业发展的土壤中,为后来“两弹一星一艇”的成功筑牢了根基。



二、用史料还原“开路先锋”的信仰坚守
“很多人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却不知道‘原料从哪来、基地怎么建’,今天我就用我的亲身经历,说说8342部队和核勘探的幕后故事。”在专题座谈会上,杨连堂老人不顾近90岁的高龄,依然底气十足地还原着当年基地建设的艰辛与那支“神秘部队”的真实经历。
青海海晏基地即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 221 基地),其建设历程承载着新中国打破核垄断的战略抉择。1958年7月,在国际核讹诈的严峻背景下,中央批准选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正式启动这一绝密工程,代号为“02工程”。

1958年10月,基地建设全面动工,铁道兵第十师、工程兵建筑第54师(即8342部队)等部队陆续进驻,以“三顶帐篷起家”在海拔3000米的草原展开攻坚。建设者们面临高原严寒、物资匮乏等多重挑战,仅用不到六年时间就完成了这座占地 570平方公里的综合性基地建设。1964年6月,基地初步建成并成功进行首颗全尺寸原子弹模型爆轰试验,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核武器研制生产能力。

值得铭记的是,为保障基地建设,当地6700余名牧民在1958年10月至1959年 2月间主动迁出世代居住的金银滩,用牺牲诠释了家国情怀。这座从地图上“消失” 的神秘基地,不仅孕育出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和1967年第一颗氢弹,更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1995年5月,完成历史使命的221基地正式退役,成为全球首个自愿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如今已转型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原子城”纪念馆。
在座谈会上,李觉将军之女李红手持她父亲生前的大量史笔及自己多年来对核工业史的挖掘,以鲜活细节填补了核工业协作史上的珍贵记忆,让父亲的统筹智慧与亲民作风跃然眼前。父亲生前总说,核工业从不是‘单打独斗’,工程兵的‘基建硬功’和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少了哪环都成不了事。”李红大姐的话语,道出了老一辈核工业人对协同精神的深刻认知。



此外,她还分享了鲜为人知的决策史料:面对基地多部门协调难题,父亲从不搞 “一言堂”,凡涉及技术标准与工程进度的冲突,必组织科研、工程、后勤三方围坐讨论;物资紧缺时,他优先保障科研设备与一线人员补给,自己的办公室却始终沿用旧桌椅;遇到跨区域调配难题,他常亲自奔波沟通,笔记里满是“今日赴 XX 部门对接原料”“协调解决工程兵御寒物资” 的平实记录。这些细节没有激昂的口号,却让父亲“以事业为先、以众人为本”的高风亮节,在字里行间愈发鲜明。

二机部原副部长袁成隆之子袁北林回忆起二机部物资统筹的艰难岁月。他说,父亲作为副部长,常为核原料运输彻夜难眠:曾有一批关键铀原料需跨区转运,恰逢雨季路况恶劣,父亲亲自带队沿线勘察,在泥泞中徒步十余里确定临时路线,还特意叮嘱运输队 “原料箱要垫三层防水布,人可以淋雨,物资不能受潮”。台账里“今日协调 30 吨特种钢材到位”“解决科研人员冬季棉衣缺口” 的记录,让他深刻理解父亲口中“核工业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粮草’先行” 的深意,也让众人看到了保障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奔波。

二机部原总工程师张顺江之女张红雨,将回忆的焦点集中在父亲技术攻关的细节,讲述了带领团队突破核设备精密加工难题的往事。她回忆,曾为解决某核心部件的精度误差问题,团队连续一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反复测试十几次。有次数据出现微小波动,她坚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带领大家重新拆解设备排查,最终发现是某零件材质受热膨胀系数影响。她还提到,当时没有先进检测仪器,就用 “笨办法”——手工记录每一次实验数据,绘图对比分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标注,正是那段 “靠执着啃硬骨头” 的见证。

佟城之女提起父亲曾任二机部三局副局长,回忆起父亲投身铀矿勘探的岁月,眼眶满是动容:某年夏季在西南山区找矿,父亲带着队员翻山越岭,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铀仪器,每天徒步二十多里,笔记里“今日在海拔 1800 米处发现异常伽马值”“采样时需避开雨水浸泡”的标注,都是用铅笔在潮湿纸页上写就。物资短缺时,他把仅有的压缩饼干分给年轻队员,自己啃干粮;勘探设备故障,他连夜手绘维修图纸。“父亲说‘找铀是核工业的根,多走一步、多测一次,就离成功近一点’,他的脚印,都留在了找铀矿的山路上。”



三、三位院士之后:以史料佐证中国核工业史上一飞冲天的万难坚守

“两弹一星一艇”,“两弹” 即原子弹、氢弹。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一星” 是人造地球卫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一艇” 则是核潜艇。1970 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构建起海基核力量的重要根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两弹一星一艇”中,有中国原子弹之父之称的邓稼先之子邓志平、氢弹之父于敏之子于辛,还有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之子彭浩带来的分享。

首先是氢弹之父于敏之子于辛作报告。他的讲述没有复杂叙事,却句句直击人心,核心围绕于敏 “隐姓埋名干大事、淡泊名利守初心”的品格展开。

于辛提到,父亲投身氢弹研制后,长达 28 年的时间里,连家人都不知其具体工作,只记得他总在深夜伏案演算,桌上堆满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攻克氢弹原理突破的关键阶段,于敏曾连续多日不眠不休,累到晕倒在实验室,醒来第一句话仍问 “数据算出来了吗”。他还回忆,父亲常说“搞科研要对得起国家信任,不能图虚名”,即便后来获得荣誉,也始终保持低调,把功劳归于团队。于辛用“执着、忠诚、淡泊”三个词总结父亲精神,这份简单却厚重的回忆,让在场众人更深刻理解了“愿将一生献宏谋” 的于敏精神,也为核工精神传承增添了鲜活注脚。

在于辛分享父亲于敏精神后,“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他先播放央视采访母亲许鹿希的片段,画面中母亲提及1958年邓稼先离家时的场景,“他只说去做重要的事,我送他到门口,没想到这一别,日常见面都成了奢望”,邓志平补充道,母亲后来在信里总收到“一切安好”的回复,却不知父亲在戈壁常因演算错过饭点,“纪录片里有段镜头,父亲捧着冷硬的馒头,眼里还盯着公式草稿,这就是他说的‘安好’”。

随后,他结合纪录片中核试验的珍贵影像:首次核爆前,邓稼先带领团队趴在沙盘前核对数据,镜头扫过满桌写满公式的演算纸19,79年核试验意外后,他驱车冲进辐射区的背影,“纪录片后期修复时,能看到他回来后袖口沾着辐射尘,却还在跟同事说‘数据最重要’”。

最后,邓志平在报告中细化父亲的贡献:从主持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研制,到推动 15 次核试验参数精准度提升,报告里附的试验日志复印件,标注着“每组数据需三重校验”的字样。他还提到,父亲临终前让家人把未完成的研究笔记交给团队,“这就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为国铸盾’”。



最后,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之子彭浩作专题报告,他用开篇便将众人的思绪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深情讲述爷爷彭湃 “为农运燃尽一生” 的赤子情怀。他提到,出身地主家庭的彭湃,却毅然放弃锦衣玉食,带着《共产党宣言》走进海陆丰的田间地头,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传播革命思想:“爷爷曾把家里的田契当众烧毁,告诉乡亲‘土地该是种田人的’,这份打破阶级桎梏的勇气,是他赤子之心的起点。”

彭浩还分享了爷爷领导海陆丰起义的往事:1927年,彭湃带领农民武装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即便遭遇敌人疯狂反扑,仍坚持在深山里开展游击斗争。1929年彭湃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就义前留下 “为主义牺牲,视死如归” 的绝笔。“爷爷用生命诠释了‘赤子之心’不是口号,是明知前路是死,仍要为百姓谋出路的决绝。”彭浩的声音里明显带着敬意,“这份‘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信念,后来也成了父亲一生的精神坐标。”

谈及父亲彭士禄,彭浩的讲述满是对 “两代赤子心” 传承的感慨,更以翔实细节还原父亲 “干好两件事,为国家计” 的一生。

他首先提到那个广为人知却意义深重的细节:早年英国人曾尊称彭士禄为 “中国核潜艇之父”,父亲却当即婉拒:“如果我是‘之父’,那聂帅、周总理是什么?还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工人,他们才是核潜艇事业的根基。” 彭浩补充道,父亲一生最怕“出名”,家里的抽屉里藏着不少荣誉证书,却从不让家人对外提及,“他常说‘我是革命的后代,能为国家做事就够了,图名图利对不起爷爷,更对不起牺牲的先烈’。”

在“造核潜艇”这件事上,彭浩的讲述满是令人动容的细节:上世纪 50 年代末,父亲从零开始钻研核潜艇技术,没有图纸、没有资料,他就带着团队啃外文文献,用算盘和计算尺反复核验核反应堆数据,“父亲的笔记本上,每页都写满公式,边角处还画着简易的反应堆结构图,有的纸页被汗水浸得发皱。那时他们在简陋的棚屋里工作,夏天闷热得像蒸笼,冬天又冷得握不住笔,父亲却常说‘比起爷爷当年闹革命,这点苦算什么’。”1970 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长征一号” 下水,彭士禄却悄悄回到幕后,继续攻克核潜艇动力系统的后续难题,甚至在一次试验中因过度劳累晕倒在车间,醒来第一句仍问 “反应堆参数稳定吗”。

而在 “建核电站” 的征程里,彭浩提到父亲的战略眼光与务实作风:上世纪 80 年代,彭士禄牵头推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面对“要不要引进国外技术”的争议,他坚持“既要借外力,更要练内功”,带领团队逐条消化国外技术规范,同时推动国内核电设备国产化。“父亲常去工地调研,穿着胶鞋在泥泞里走,跟工人一起讨论施工细节,有人劝他‘您是领导,不用这么累’,他却说‘核电站关系国计民生,每一颗螺丝钉都不能马虎’。” 即便晚年,彭士禄仍关注核电技术发展,还把自己的科研笔记整理成册,无偿交给年轻科研人员,“他说‘核工业要代代传,我的任务就是把接力棒交好’。”

彭浩最后感慨:“爷爷为革命抛头颅,父亲为核工业洒热血,两代人都在‘不图个人得失,只为国家强盛’的路上坚守。今天我回望他们的故事,就是要记得:所谓赤子之心,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一辈子把一件事干好,把国家放在心里最重要的地方。”



四、传承:以史料为证——既要敬“星”,更要敬“铺路石”

在“核工两弹一星一艇精神传承纪念活动”的互动环节,8342部队的老兵们相继起身,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激动,将建设211基地的往事娓娓道来。陕西秦煤集团董事长付宣波作为老兵代表,与其他战友一道,用鲜活的细节、滚烫的情感,勾勒出那段“以血肉之躯筑国家屏障”的心路历程,让在场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金银滩草原上的建设现场。

老兵们的回忆里,211基地的建设起点,是“连风都带着寒意”的艰苦。付宣波清晰记得,1958年深秋随部队进驻时,金银滩草原已飘起雪花,没有现成的营房,大家只能搭起帆布帐篷——白天帐篷被晒得闷热,夜里寒风灌进来,被褥上常结一层薄霜,清晨醒来,脸盆里的水冻成冰块,需要用刺刀砸开才能洗漱。“我们班12个人,挤在两顶小帐篷里,晚上睡觉要挨着身子取暖,谁起夜回来,暖被窝就没了位置。”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兵笑着回忆,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对过往的坦然。

物资的匮乏更显艰难:粮食以压缩饼干和青稞面为主,新鲜蔬菜是“奢侈品”,有时连着半个月只能就着咸菜下饭,渴了就喝融化的雪水,不少人因此闹了胃病。付宣波当时负责地基施工,每天要扛着几十斤重的铁锹、夯锤往返于工地,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他就用布条缠上继续干。“有次赶上连续降雨,帐篷漏雨,我们把施工用的油布铺在地上,抱着图纸和工具坐在上面,生怕资料受潮,那可是基地建设的‘命根子’啊!”老兵们说,即便如此,没人想过退缩,因为出发前部队领导的一句话刻在每个人心里:“这里要建的是国家的‘核盾牌’,再苦再难,也要扎下根。”

“211基地不是工程兵‘单打独斗’,是和科研人员‘手拉手’建起来的。”这是老兵们发言中反复提及的核心。付宣波回忆,基地建设初期,科研团队就带着技术图纸进驻,工程兵与科研人员成立了“联合攻坚组”,每天收工后围坐在篝火旁开会,科研人员讲实验室墙体的抗辐射要求、地面防潮标准,工程兵则根据实际施工条件提建议,常常讨论到深夜。

最让老兵们难忘的,是1959年冬季的实验室主体建设:当时离冻土期只剩20 天,若不能按时完成墙体浇筑,来年开春地基可能开裂。科研人员提出“双层砖墙+铅板夹层”的方案,工程兵立刻调整施工计划:白天,老兵们分三班轮流砌筑砖墙,科研人员在旁实时测量垂直度、检查铅板贴合度;夜里,为了保证混凝土强度,大家轮流守在工地,用草帘、棉被覆盖刚浇筑的墙体,每隔一小时就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付宣波说,有位叫王建国的战友,为了盯着混凝土养护,连续三天只睡了6个小时,最后累得在工地上晕倒,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墙冻没冻坏”。正是这样的协同,原本20天的工期,提前3天完成,科研人员握着工程兵满是老茧的手说:“你们的‘铁肩膀’,托住了我们的‘技术梦’。”



“我们当年吃的苦,值!”老兵们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付宣波感慨,自己后来转业到地方,创办秦煤集团,始终以建设211基地的初心做事:“当年建基地,是为了让国家不受外人欺负;现在做实业,是为了让国家的经济‘根基’更稳,本质上都是‘为国家干事’。”他提到,秦煤集团近年来在能源保供、绿色转型上的努力,正是延续了当年“不图名、不图利,只为国家计”的精神。

其他老兵也纷纷表示,虽然如今都已年过古稀,但每次想起建设211基地的日子,依然心潮澎湃。“那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建的是‘国之重器’的核心基地,只知道国家需要,我们就得上。”一位老兵动情地说,“现在看到国家强大了,核工业发展了,觉得当年的苦都化成了甜。”老兵们的发言,没有激昂的口号,却用最朴实的话语、最真实的经历,诠释了“为国建基”的赤诚,也让211地的建设故事,成为 “两弹一星一艇” 精神中不可磨灭的鲜活注脚。

杨连堂老人站在展区前,看着熟悉的日志,感慨道:“我跟着李觉将军干了一辈子核工业,最清楚这些史料的分量,里面没有‘虚构’,只有‘事实’。现在国家强大了,但我们不能忘了,强大的背后是‘谁’在支撑。今天这些史料能放进展览馆,能被年轻人看到,就是对那些‘铺路石’最好的告慰。”
为期4天的纪念座谈会落幕时,西安的晚霞染红了天空,像极了当年罗布泊上那朵绽放的蘑菇云。离场时,不少人驻足在“核工业建设真实记忆”展区前,仔细阅读史料上的文字——那些手写的批注、泛黄的表格、清晰的纪要,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如展览馆墙上的标语所写:“真实的史料,是精神传承的根;不忘每一份付出,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从南昌起义的烽火到罗布泊的核光,从铀矿勘探的足迹到核潜艇的航迹,核工业的历史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传奇”,而是无数人用真实行动写就的篇章。如今,这些史料与记忆已成为“两弹一星一艇”精神的载体,指引着新一代人在强国路上,既要追“闪耀的星”,更要敬“沉默的铺路石”。

而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核工业史料;

[2] 海晏211基地史料;

[3] 中国工程兵史料;

[4] 中国核潜艇史料;

[5] 其他相关资料。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红色文化学者、作家、评论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维尔茨本场在对方禁区内触球7次+创造5机会+2造良机均为全队最高

维尔茨本场在对方禁区内触球7次+创造5机会+2造良机均为全队最高

直播吧
2025-09-18 07:20:02
中方高层现身泰国,对把佩通坦拉下台的洪森,隔空发出警告

中方高层现身泰国,对把佩通坦拉下台的洪森,隔空发出警告

南权先生
2025-09-17 12:20:05
看完这批工信部的新车,我觉得合资和新势力的两极反转了。

看完这批工信部的新车,我觉得合资和新势力的两极反转了。

差评XPIN
2025-09-18 00:12:58
杨天真纽约被偶遇,脖前倾严重还有双下巴,与本人发的照片差别大

杨天真纽约被偶遇,脖前倾严重还有双下巴,与本人发的照片差别大

八怪娱
2025-09-17 10:33:01
美国在国民党豢养的鹰犬终于出动了,不仅卖台还疯狂攻击大陆

美国在国民党豢养的鹰犬终于出动了,不仅卖台还疯狂攻击大陆

时间最美的安排
2025-09-17 23:53:52
他重回上海交大攻读硕士学位,不久前在九三阅兵方阵中光荣受阅

他重回上海交大攻读硕士学位,不久前在九三阅兵方阵中光荣受阅

澎湃新闻
2025-09-17 10:16:28
欧冠新军炸裂首秀:90分钟天外飞仙 0-2到2-2!改写2大历史

欧冠新军炸裂首秀:90分钟天外飞仙 0-2到2-2!改写2大历史

叶青足球世界
2025-09-18 06:43:37
欧盟委员会将提出对以色列的制裁措施

欧盟委员会将提出对以色列的制裁措施

新京报
2025-09-17 07:25:01
第37周新势力车型周销量TOP20:小米问界包揽前三

第37周新势力车型周销量TOP20:小米问界包揽前三

手机中国
2025-09-17 07:43:06
这个决定,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终将改写全球的未来!

这个决定,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终将改写全球的未来!

一个坏土豆
2025-09-16 19:52:16
33岁韩国女网红购买66亿韩元公寓,和全炫茂成为邻居

33岁韩国女网红购买66亿韩元公寓,和全炫茂成为邻居

君笙的拂兮
2025-09-16 12:19:40
外网传罗本去世,相关人士辟谣并表示他正在享受退休生活

外网传罗本去世,相关人士辟谣并表示他正在享受退休生活

雷速体育
2025-09-17 17:37:05
工资又回到了3000元时代

工资又回到了3000元时代

亚哥谈古论今
2025-09-06 17:38:41
吃饭也要讲政治

吃饭也要讲政治

特例的猫
2025-09-16 16:59:35
道歉也没用!嘎子穿警服卖货,曝直播报价1分钟25万,警方已介入

道歉也没用!嘎子穿警服卖货,曝直播报价1分钟25万,警方已介入

削桐作琴
2025-09-16 18:28:38
38岁刘亦菲碎花连衣裙长发披肩,素颜状态引关注

38岁刘亦菲碎花连衣裙长发披肩,素颜状态引关注

韩小娱
2025-09-18 07:48:51
台海观澜 | 台湾地位未定论,老调重弹为哪般

台海观澜 | 台湾地位未定论,老调重弹为哪般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14:42:13
陈昱霖:做吴秀波7年小三,被他亲手送进监狱,出狱后高调晒儿子

陈昱霖:做吴秀波7年小三,被他亲手送进监狱,出狱后高调晒儿子

芳芳历史烩
2025-09-16 19:34:10
湖南天气:高温解除!今起降温!低至18℃!

湖南天气:高温解除!今起降温!低至18℃!

三湘都市报
2025-09-18 00:07:59
情人早过时了!当下正流行这5种关系,你占了哪一种?

情人早过时了!当下正流行这5种关系,你占了哪一种?

小小包工头阿汾
2025-09-18 03:29:49
2025-09-18 08:28:49
呼呼历史论
呼呼历史论
分享有趣的历史
184文章数 151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媒体:英国将承认巴勒斯坦美国急了 特朗普上门求人

头条要闻

媒体:英国将承认巴勒斯坦美国急了 特朗普上门求人

体育要闻

海港半场丢三球0-3神户胜利船 亚冠精英联赛5连败

娱乐要闻

第六代导演为什么没办法成为市场主流?

财经要闻

美联储重启降息!新任理事投了反对票

科技要闻

网易评测iPhone 17系列:今年升级值得买吗

汽车要闻

以用户为锚,“听劝”的岚图一路狂飙

态度原创

健康
亲子
数码
艺术
公开课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亲子要闻

惊呆!人类幼崽的语言天赋竟如此惊人!

数码要闻

格力朱磊回应玫瑰空调争议:说丑的都是没见过的 网图以讹传讹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