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0年周总理视察南京,委托刘伯承办一件事:打听一下鲍靖中下落

0
分享至

“1950年7月18日刚过午,雨停了,周总理放下盖碗茶,对身旁的刘伯承轻声问:‘老总,鲍靖中在哪儿?我想见他。’”一句平静的询问,把时光拉回二十三年前的惊险夜色。刘伯承记得清楚,那场与鲍靖中有关的旧事,无声却灼人——正因如此,周恩来此番抵宁,第一桩私事便是托朋友打探这位黄埔四期同学的下落。

周恩来和鲍靖中只在1927年见过一次,可那一次堪称生死关口。事情要从“四一二”说起。1927年4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刚告捷,气氛热得像初夏的石板路,谁都没料到反扑来得如此凶狠。4月12日凌晨,信号弹划破夜空,青红帮的枪声、26军的卡宾枪声一起响,上海转眼变天。



周恩来被斯烈拖在宝山路天主教堂,直到机枪声近在耳边才意识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他掀翻茶桌,逼得斯烈露出真面目,又靠斯励与赵舒的斡旋才脱身。脱险不等于安全,凌晨三点,黄浦江两岸满街都是盘查的士兵,周恩来只能匆匆赶往浦东贫民区藏身。没想到天刚亮就被第一师第七团巡哨抓了个正着。

第七团团长鲍靖中听哨兵汇报“抓到大个子共党”,本想亲自审问,可透过门缝一瞄,竟发现是昔日在课堂上指点自己的那位政治部主任。“不好,这人杀不得。”鲍靖中心里咝地一声倒抽冷气,两步跨进屋子,先替周恩来松绑,再拱手称“周主任”。他压低嗓子:“我来设法带您出去。”



说来有点戏剧性,鲍靖中并非中共党员,却坚守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旧誓,把“反共”这道命令当成政治噪声。那天上午,他给周恩来换军装、塞粮票,把人掖进队列。一路遇上岗哨,他先开口: “自己人,去师部报账。”几个关卡就这么蒙混过关。途中碰见第一师代理政治部主任酆悌,气氛顿时凝固。酆悌和周恩来同属黄埔一期,对老师的长相熟得很,眼角余光一扫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他装作没看见,只抛下一句“例行巡查”便转身离去——同学之间心照不宣的一低头,让周恩来最终挤上火车,在夜色中离开上海。

有人说这是“黄埔情”,也有人称它为“人性闪光”。周恩来后来谈到那段经历时只给出一句评价:“鲍团长冒了险。”话虽轻,却写实:若事败,鲍靖中难逃军法。此后多年,两人无缘再见。抗战爆发,鲍靖中随部队转战皖南,右臂负重伤,被迫退役,解甲后隐居南京下关小楼,靠典当勋章和薄田维持生活。国民党整军时,他既无派系靠山,也不愿再站队,逐渐被边缘。

1949年春,南京解放。城市换了旗帜,昔日军官们各安天命。有人外逃,有人改行,鲍靖中却留下,既无大功也无大罪,南京军管会对他采取“登记、监督、发给粮证”的办法。1950年,中央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恢复,地方首务是剿匪、整顿社会秩序。周恩来此时南下,“视察”二字固然写在公文里,但他心里惦记的还有私恩。



周恩来的做事风格一贯利落,他不愿空手问消息,便把这件差使交给熟门熟路的刘伯承——刘市长原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对旧军官档案门清。刘伯承得到嘱托,当晚就翻阅文档,却发现姓鲍的旧军官不下三十人,且大多已迁走或改名。第二天,他派张霖之去下关实地探询才确定:鲍靖中此刻体弱多病,住在姜家园路一栋砖木老宅,靠邻里接济,日子紧巴得很。

周恩来闻讯,脸上没什么表情,只叮嘱一句:“不要惊动街坊,明日我亲自登门。”他向来如此,公事公办,私事也讲分寸。次日下午,周恩来带两名随行医生、简单礼品轻车简从。防止造成轰动,他特意换了便装;门一推,只见屋内摆设寒素,旧皮箱当桌子,墙角堆着残破军功章。鲍靖中听见脚步,勉强起身,认出是当年那位“危险人物”,眼眶一下红了:“没想到还能见到您。”一声“鲍团长”,一声“周主任”,隔着二十三年的硝烟,再次握手。

双方没有寒暄过多,周恩来做事总在要害。医生为鲍靖中诊脉,开了药方;秘书记录生活困难,批给优抚金;南京市府随即安排三个月医疗补助和一处局属宿舍,解决居住。周恩来临走时放下两句话:“国家在起步,需要安定;个人有恩,当铭记。”字句简短,却给鲍靖中吃下一颗定心丸。



有意思的是,鲍靖中并未因此进入任何宣传口径。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周恩来再次来宁,方才抽空写一封手书慰问信,信中言及“昔日危难,感激不忘”,并附两瓶从北京带来的补药——依旧悄无声息。次年春,周恩来例行例检,又到鲍宅小坐,见老人气色好转,才算放下心。可惜好景不长,1958年,鲍靖中因旧伤并发症在南京逝世,终年57岁。

从1927年到1950年,两人交集寥寥,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侧影:大时代撕裂人心,也能催生互信。鲍靖中放走周恩来,是出于良知;周恩来念念不忘,则是对良知的回馈。革命并非冷冰冰的口号,它在关键处也需情义来撑。

再说刘伯承,当年动用市政资源去找一个旧军官,在今天看似举手之劳,在1950年却要担风险、担口碑压力。刘伯承嘴上没说,心里却明白:把该办的事办到位,就是给党做最好的注脚。周恩来回京后特地写信致谢,信中两句:“情义事小,党性事大。君能两全,难得。”字还在,总理已逝,人情味却一直留着。



此后,关于鲍靖中与周恩来的故事,因为当事人都沉默,文件又无公开印证,外界难得听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在上海向外宾指点外滩老建筑,提及当年礼查饭店避难,这才顺带讲到“鲍团长夜救”一事。知情者回忆,当时周恩来只是轻轻一笑,说:“人心若在,天下不远。”话音不高,旁边翻译都差点漏译,可在座老同志却听得心头一震。

很多年以后,不少军史研究者把“鲍靖中”列入黄埔学生“非正式红色营救者”名单,与酆悌、廖运周等人并排。学界更关心事件细节——譬如谁写了假通行证?谁安排的火车线?可站在当年的当事人角度,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最黑的夜里,有人伸手拉了你一把;而在黎明到来后,你有没有回头找那只手。



1950年的南京,百废待兴。周总理在城里只待了三天,却让刘伯承跑了好几趟。办妥鲍靖中事情后,刘伯承说:“还缺什么指示?”周恩来摆摆手:“公事照章走,私事既了,就当没发生。”他没谈感慨,也不作总结,天亮便乘火车北返,留下一张简短的备忘录:鲍靖中,原第一师第七团团长,现困顿,已妥善安排,后续由南京市府负责。

历史没有华丽句号,更多是这样悄然落笔的小事。它们藏在档案角落,需有人耐心翻阅;它们也潜伏在人们口耳之间,只等一句轻声的“鲍靖中在哪儿?”才再次浮出水面。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运河时空 incentive-icons
大运河时空
研究历史资料,搜集传说典故
1067文章数 12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731》首映黑龙江省委书记现场观看 导演泣不成声

头条要闻

《731》首映黑龙江省委书记现场观看 导演泣不成声

体育要闻

海港半场丢三球0-3神户胜利船 亚冠精英联赛5连败

娱乐要闻

第六代导演为什么没办法成为市场主流?

财经要闻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预计年内还降两次

科技要闻

网易评测iPhone 17系列:今年升级值得买吗

汽车要闻

以用户为锚,“听劝”的岚图一路狂飙

态度原创

时尚
游戏
房产
艺术
家居

上年纪的女人,别总穿运动鞋和恨天高,这样穿鞋子得体又优雅

别笑我痴情,你试你也过不了尤诺这一关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家居要闻

功能兼备 温暖白色城堡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