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的内地电视剧市场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各种题材的大制作相继开播,一时间观众都有点目不暇接了。
毫无疑问,由成毅主演的武侠剧《赴山海》在同期播出剧集中是热度最高的。这部剧的口碑却和超高热度形成鲜明对比。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截至发文前,这部耗资3亿的大制作口碑已是一片狼藉,此前宣传的未播先火、预定爆款现在看来已经成为笑话。
相比之下,不被看好的民国商战剧《灼灼韶华》倒是成为了一匹黑马。
从开播之初热度榜前十名开外,到如今的收视破3,全网热度第二,这部剧的收视数据逐日上升,颇有几分爆款的迹象。
这部剧的口碑同样让人担忧,剧情老套、演员演技差等吐槽声不绝于耳。
难道说当下就没有一部能经得起推敲的优质电视剧吗?就在大家想看好剧的呼声越来越高时,央视又出手了!
9月16日晚,38集抗战大戏《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作为接档《我们的河山》的又一重大历史题材,这部剧的播出也让不少喜欢高分好剧的观众看到了希望。
抗战剧作为内地受众最多的一类剧集,自从推出以来,就深受全年龄层观众的喜爱。
这类题材诞生至今,涌现出如《亮剑》《战长沙》《雪豹》等兼具口碑和收视的爆款剧集。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市场上也出现了《归队》《我们的河山》等质量不错的献礼片。
虽然抗战题材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剧集,但是拍的多了,观众也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
这部《阵地》又是接档《我们的河山》,同样作为抗战题材,这部剧能否吸引观众呢?
虽说这部剧也是抗战题材,但是从创作方向上来看,该剧的内容和以往抗战剧完全不同。
《阵地》是一部讲述“文化”抗战的作品, 剧集以1937年至1944年抗日战争为背景,在日本侵华、山河破碎之际,在我党领导下,郭沫若、夏衍、巴金、徐悲鸿、田汉、茅盾等百余名爱国文化人士聚集桂林。
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李克农为代表)的领导下,通过新闻、戏剧、文学、美术等形式,将文化转化为抵御侵略的精神武器,以笔为枪、守护精神阵地,构筑“没有硝烟的文化长城”。
这部剧不仅填补了影视对“笔杆抗战”系统性书写的空白,同时也兼具战争场面,对观众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主创团队非常豪华,剧方请来高希希来亲自操刀这部剧。
说到高希希导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代表作是《历史的天空》《大决战》等高分历史题材,他擅长宏大叙事,对于这类剧也是驾轻就熟。
抗战题材,编剧才是重中之重,而这部剧请来的编剧则是钱林森。
这位老师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他的作品却是部部经典,《大宋提刑官》《长沙保卫战》《绝命后卫师》等剧皆是出自他手,对于历史和战争题材创作可以说是非常有心得。
导演高希希和编剧钱林森的强强合作,直接为这部剧的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也非常给力,从主演到配角一水的实力派。
冯绍峰、李晨、王丽坤、王劲松、张博、刘劲、郭广平、霍青、曹磊等资深演技派的加盟,也为这部剧提供了更多看点。
《阵地》昨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两集,从收视来看,这部以文化抗战为视角的电视剧似乎反响并不大。
这部剧热度非常低,播出后收视率甚至连2都没破,要知道这可是央视一套的黄金档!这样的收视成绩也反映了观众对抗战题材似乎已经腻了。
收视成绩暂且先放一边,我们先从前两集的剧情来看一下这部剧的质量如何。
剧集一开始,导演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为切入点,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紧迫性,也引出了文化抗战的重要性。
镜头一转,我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确立了文化抗战的方针。
导演通过这段剧情,继而引出了文人领袖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创办《救亡日报》报刊的故事。
伴随着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南京和上海很快沦陷,文化抗日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地步。
南京沦陷后,日军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对于这段戏份,导演没有过多展开,只通过几个镜头,就把日军的“恶”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令人发指,可周佛海、汪精卫之流还在报纸大肆鼓吹“和平投降论、抗战必败论”扰乱国内老百姓的抗战决心。
这个剧情的设定,也进一步说明了文化抗战的重要性,没有爱国文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抵制日寇,会有更多人被周、汪之流的言论所蛊惑。
两集看下来,剧情可以说是详略得当,编剧为后续文化抗战内容的展开已经做足了铺垫,导演在战争场面也刻画的非常有年代感。
冯绍峰、李晨、王劲松、刘劲等实力派演员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很好的塑造了各自的角色。
再加上服化道都非常写实,以及镜头、画面处理得当,战争画面给观众的冲击感非常强烈,直接让这部剧的质量上升了一个层次。
当然,这部剧也有缺点,就拿选角来说,就做的非常失败,尤其是周总理这个角色,引起了观众的吐槽。
这部戏中,周总理这个角色戏份非常多,该角色由著名特型演员刘劲来出演。说到这位演员,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刘劲对周总理的塑造堪称中国影视史上的标志性艺术成就,其表演不仅形神兼备,更承载了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
自1996年《遵义会议》首次饰演周总理后,刘劲在近30年间出演该角色70余次,涵盖《长征》《建国大业》《志愿军》等重大历史题材作品。
为贴近角色,他系统研究史料、走访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甚至复刻人物书法笔迹。
在《大决战》系列中,对重庆谈判时期总理的西装褶皱、钢笔佩戴位置等考究还原,体现工匠式创作态度。
在《长征》等作品中,他通过“夜批文件时揉眼”“谈判席上的茶杯手势”等生活化设计,打破革命领袖的刻板表达,赋予角色血肉温度。这种“人性化史诗”的表演范式,深刻影响了主旋律影视创作方向。
在《周恩来回延安》中,他对晚年总理抱病工作的演绎,将人物鞠躬尽瘁的精神力量与身体衰弱的细节结合,刻画出极具感染力的历史人物弧光。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以及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以持续创作构建了完整的“银幕总理”形象谱系。
通过精准把握总理标志性的眉眼神态、步态手势和声音特质,刘劲突破了特型演员的“表面模仿”。
刘劲的表演之所以引发跨越代际的认同,根本在于其对“总理精神”核心——儒雅中的刚毅、谦和下的原则、危机前的智慧——的精准提纯。
刘劲扮演的周总理形象已超越表演本身,成为国人历史认知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刘劲老师对周总理的刻画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但是他以62岁的年龄来扮演39岁的总理,这真的合理吗?
周总理是1898年生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他才39岁的年龄,正值壮年。
而且那个时候长征才刚结束一年,周总理的形象应该是比较消瘦的,参考电视剧《长征》中的形象。
可是到了这部电视剧中,周总理的形象简直完全颠覆观众想象。
62岁的刘劲明显身材发福,脸上胖乎乎的,腮帮鼓鼓的,甚至还有了双下巴,这个形象哪有半分消瘦的感觉。
而且,62岁的刘劲老态尽显,眼角的皱纹非常明显,大眼袋和法令纹非常明显,即便是做了化妆处理,也能看出人物的老态来,完全没有体现出总理壮年应有的意气风发之感。
如果只给脸部镜头特写还好,可镜头拉远给到全景后,刘劲的大肚子就遮不住了,说是身材臃肿毫不为过。
不错,刘劲老师塑造的周总理形象是深入人心,可在演年龄跨度高达23岁的角色时,是否考虑一下带给观众的观感体验呢?
何况这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刻画伟人形象上,能否再细致一些呢?
小编还特意找了1938年时期的周总理照片(这里不便发出来),彼时的总理非常消瘦,脸颊没肉,但是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却非常饱满,眼睛炯炯有神,这才符合伟人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感觉。
即便刘劲老师演技再好,在年龄上也很难演出周总理39岁的那种意气来。所以对于这个选角,观众不认可也是情理之中。
回看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其实有几位演员对青年时期的周总理塑造的就非常不错。
比如在纪录片《重生》中,青年演员金靖承对周总理的刻画,简直是活灵活现,就连观众看后都感慨气质和神态太像了。
1988年出生的金靖承,当时在拍这部纪录片时28岁,现在37岁的他来出演周总理39岁的时候好像正合适。
除了金靖承,朱亚文在《建军大业》中饰演的青年周总理也非常出彩。
虽然朱亚文的外形和总理不那么相符,但他胜在气质像。而且朱亚文也是一位实力派演员,再加上有经验,他出演39岁的周总理应该更合适一些。
除了这两位,夏德俊在电视剧《觉醒年代》,朱一龙在电影《1921》中都塑造过青年时期的周总理,他们对角色的刻画也都可圈可点。
对于这种历史重大题材电视剧来说,选角非常重要,尤其是伟人角色,更应该让适合出演这一年龄阶段的演员来出演。
刘劲塑造的总理形象固然深入人心,但20多岁的年龄差距太大,完全没有演出39岁时周总理的状态。
其他特型演员也都一样,都是比故事背景中的人物要起码大出10岁。
导演高希希在选角方面做的确实有待考量,如果说青年演员中没有合适的,用老演员无可厚非,可是青年演员中有几位是演的比较出彩的,这都不用啥时候用啊?
还是希望导演给年轻演员一些机会,不要等刘劲这些老戏骨演不动了,才发现后继无人,那样就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