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诉求清晰而朴素:不是不愿为孩子教育投入,而是反感“被绑架”的强制收费,担忧“钱花在哪没数”的糊涂账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有市民在问政平台反映东莞市礼仁外国语学校收取每生200元班费,质疑收费不合理,“某个班级有47人,近一万的班费要用到什么时候?”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经核查,该校高一部分班级家委自行组织“自愿捐助班级活动基金”活动,属违规收费,责令学校开展全面排查与整改,责令相关班级立即清退目前已收取的全部费用。
近年来,相似的剧情不止一次上演:家委会牵头收费、家长质疑“自愿变强制”、班费用途不明,如果事件引发舆情,教育部门责令整改、学校开展排查……班费问题,看似是“钱”的问题,实则暴露出家校共育中权责边界模糊、监督机制缺失的深层病灶,更拷问着家委会的角色定位。
几年前,铜陵一家长上网反映,孩子所在班级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一次性收取8万余元班费。其实,班费争议的核心不是收多收少,而在于是否合规透明。如东莞家长所言,“表面说自愿,实则建群给家长施压”。
与违规收费相比,家长的诉求清晰而朴素:不是不愿为孩子教育投入,而是反感“被绑架”的强制收费,担忧“钱花在哪没数”的糊涂账。
更值得警惕的是,相关事件中是否存在“责任转嫁”现象,让家委会变成了“背锅会”。比如当收费引发争议,最终是以“家委会自行组织、与学校班级无关”等理由进行解释。那就有必要查清,家委会收班费,班级和学校是否知情?如果不是家长反映问题,违规班费是否就会一路收下去?
家委会的成立初衷是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学校对家委会的活动当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当家委会牵头的收费突破合规边界,学校若“默许”与“缺位”,本质上是监管责任的失守。
而要破解班费乱象,不能只靠“事后整改”,更需构建“事前规范、事中透明、事后问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主管部门应出台细则,规范班费收取上限标准,明确可使用的清单以及禁止支出的清单,从源头杜绝超额收费和违规开支。
此外,要堵住家委会既收钱又花钱的设置漏洞,可由学校财务部门代管或家长轮值管理公共账户。必须压实学校的监管责任,将班费管理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对纵容违规收费的学校,不仅要责令退款,更要对负责人追责。
班费数额无论多少,都连着家校信任的大账本。家长的每一分投入,都源于对孩子教育的期待;家委会的每一次行动,都应站在全体家长的立场;学校的每一项管理,都需守住合规透明的底线。让权责归位、监督到位,才能让班费真正成为服务孩子成长的助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静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