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数学界莫扎特的陶哲轩和同事搞的这个“强素数定理形式化”,说白了就是给数学定理做“数字化安检”。
咱们上学时学的数学证明,都是用文字写的,难免有歧义或者疏漏,而形式化证明,就是把这些人类语言转换成机器能看懂的代码,让计算机像安检仪一样逐行检查,确保每一步推导都严丝合缝。
![]()
其中的素数定理本身是数论的核心命题,陶哲轩团队卡壳的地方就在这,那些绕来绕去的复数运算,别说机器验证,人类自己推导都容易晕。
但Gauss(高斯)这AI就不一样了,它是个“永动机”式的工作狂,不用睡觉不用休息,专攻这种需要海量计算和逻辑验证的事。
更关键的是,它精准命中了人类卡壳的复分析难题,直接把缺失的证明链条给补上了,这就好比一群顶尖工匠耗时一年半在凿隧道,结果AI开来一台盾构机,三周就打通了。
搞出Gauss的Math公司创始人拿过今年ICML的时间检验奖,他2015年和人一起搞出的BatchNorm技术,现在深度学习领域谁都离不开,光论文就被引了6万多次。
简单说没有BatchNorm,现在的AI模型可能还在“幼儿园”阶段。
![]()
这次为了支撑Gauss运行,又搞出了一套新系统,能同时跑几千个AI代理,每个都有独立的计算环境,就像为AI建了个超大型“数学实验室”,让无数个小AI同时开工攻关。
对比一下更能看出这效率有多恐怖,Lean的标准数学库Mathlib,是600多位数学家花了8年才攒出200万行代码。
而Gauss一个月干的活,就相当于这个库的八十分之一,历史上最大的单个形式化项目,最多也就50万行代码,还得干十年,Gauss这进度直接把时间单位从“年”改成了“周”。
就在大家都在吹Gauss多牛的时候,陶哲轩在社交平台上泼了盆冷静的冷水,这位数学天才说,现在的问题在于,AI只懂“明确目标”,不懂“隐含目标”。
这就像学生考试,人类团队做题时,不光是为了拿分(明确目标),还会顺便搞懂知识点、整理笔记、和同学讨论(隐含目标)。
但AI相当于直接背答案拿了满分,却根本没理解原理,陶哲轩团队这18个月的工作,其实还包含了培养新人、完善社区、优化证明结构这些“附加价值”,而这些恰恰是Gauss不会去做的。
![]()
这就戳中了一个关键问题,当AI把“效率”当成唯一目标时,会不会丢了学术研究里更珍贵的东西?
就像古德哈特定律说的:“当一个指标变成目标,它就不再是好指标了”。
现在数学界已经在讨论,以后用AI做研究,得把“培养人”“建社区”这些隐性目标也写进任务清单里,不然光追求速度,可能会断了学术传承的根。
不管怎么说,Gauss的出现已经让数学研究的天花板抬高了不少,团队放话,未来12个月要把形式化代码的产出量提升100到1000倍,这意味着以前需要几代人接力的大项目,可能几年内就能完成。
有人担心AI会让数学家失业,但现在看来更可能是“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就像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在试点,把Gauss生成的代码用到教学里,让学生能更快摸到前沿课题。
![]()
不管你信不信,数学这门最古老的学科,正在被AI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定义,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得习惯这样的新闻:某个困扰学界几十年的难题,被某个AI用一个周末就搞定了。
但到那时候,我们更得记住陶哲轩的提醒:有些比“速度”更重要的东西,可不能被算法给优化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