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27日刚刚传出喜讯,年仅34岁的中国女性数学家王虹在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荣获ICCM数学奖金奖。紧接着第二天,她又摘得享有“菲尔兹奖风向标”美誉的塞勒姆奖。
2. 短短两天内接连斩获两项国际顶级学术荣誉,这一消息迅速引爆学界。不仅各大高校数学系的微信群被刷屏,众多官方媒体也纷纷发布报道,热烈祝贺王虹取得的非凡成就。
![]()
3.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今年6月发生的一幕经典场景:王虹回到北京大学举办专题讲座时,台下第一排赫然坐着“韦神”韦东奕。
4. 这位素来专注于自身研究、极少出席他人学术活动的数学奇才,连续三天提前抵达会场抢座,手中紧握一本旧笔记本,笔尖在纸页间疾速滑动;每当遇到关键推导环节,还会微微皱眉,陷入沉思。
5. 讲座结束后,两人站在黑板前深入交流近十分钟,周围聚集了大量渴望请教的学生,却始终无法插话。能让如此低调专注的韦东奕全程投入聆听,王虹的学术造诣究竟达到了何等高度?
![]()
6. 先来看这两项大奖的含金量——其分量之重,堪比影视界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戛纳影后”双料封神。
7. ICCM数学奖金奖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发起设立,专为表彰全球范围内最杰出的华人数学家,每三年评选一次,业内普遍称之为“华人菲尔兹奖”。
8. 此次王虹不仅成功夺魁,更与北大校友邓煜、袁新意共同包揽金奖,创下同一高校三人同获殊荣的历史纪录。评审团中多位菲尔兹奖得主盛赞:“本届华人学者的表现堪称耀眼。”
![]()
9. 至于塞勒姆奖,则更具稀缺性。自1968年创立以来的56年间,全球仅有56人获奖,平均每年仅一人入选,比奥运金牌还要罕见。
10.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56位得主中,已有10人后续荣膺菲尔兹奖——那可是数学领域的最高桂冠,每四年仅授予四位40岁以下的顶尖青年数学家。
11. 王虹此次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家维塞林・迪米特罗夫共同获奖,成为该奖项设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性。获奖理由是她在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领域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
![]()
12. 值得一提的是,“数学神童”陶哲轩正是先获得塞勒姆奖,随后才问鼎菲尔兹奖。这一路径让外界对王虹未来的学术前景充满期待。
13. 能够接连赢得如此重量级奖项,根本原因在于王虹真正攻克了一个困扰数学界长达百年的难题——“三维挂谷猜想”。
14. 这一问题最早由日本数学家于1917年提出,核心在于寻找一个体积趋近于零的空间区域,使得一根长度为1米的线段可以在其中完成360度自由旋转而不触及边界。
![]()
15. 二维情形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被解决,但三维版本却停滞近百年之久。曾有美国数学家断言:“三维挂谷区域根本不可能存在。”
16. 直到2025年2月,王虹携手加拿大数学家约书亚・扎尔联合发表一篇长达127页的论文,彻底终结了这场持续百年的争论。
17. 她们采用了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法:将三维空间分解为无数层厚度递减的“壳状结构”,在每一层内设计螺旋形运动轨迹,并利用平滑函数将这些路径无缝连接,既保证整体体积有限,又实现线段的连续转动。
![]()
18. 该成果发表于数学界顶级期刊《数学年刊》,引发广泛关注。陶哲轩阅读后公开点赞,称其为“调和分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进展”。
19.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如今屹立于数学巅峰的学者,曾一度险些与数学擦肩而过。
20. 王虹出生于1991年广西桂林的一个小镇,父母均为普通中学教师,从未施加学业压力。童年时期的她兴趣广泛,五子棋、乒乓球、动画片样样不落。
![]()
21. 尽管天资聪颖——5岁便自学完小学一年级课程,跳级两次后16岁考入北京大学——但她最初选择的专业却是地球与空间科学,与纯数学并无交集。
22. 后来因内心对数学的强烈热爱,她毅然决定转专业。为此必须补修数学系前两年全部核心课程,每天泡在图书馆直至凌晨,最终以门门A+的成绩如愿转入数学系。
23. 更曲折的经历发生在法国留学期间。当时她一度感到数学过于抽象枯燥,竟转而报考建筑学。
![]()
24. 然而真正进入建筑设计学习后才发现,结构受力计算、空间比例建模等环节无不依赖扎实的数学基础。缺乏数学支撑的设计方案,要么无法承重,要么违背物理规律。
25.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意识到:数学早已成为自己思维中的“隐形翅膀”,一旦失去,寸步难行。于是果断回归数学研究,从此潜心深耕。
26. 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起步,历经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再到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王虹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声誉。目前,她已担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终身教授。
![]()
27. IHES在数学界的地位近乎“圣殿”,成立70余年来,此前13位终身教授中有8人获得菲尔兹奖,每一位都是影响时代的学术巨擘。
28. 王虹不仅是该机构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终身教授,更是首位华人获此职位,于2025年9月正式履任。
29. 这一任命需经历长达18个月的评审周期,接受来自12位菲尔兹奖得主组成的委员会三轮严格答辩,最终全票通过方可确认,其难度与权威性可见一斑。
![]()
30. 而她与韦东奕同框的画面,也成为当代学术圈传颂的一段佳话。今年6月,在北大智华楼举行的讲座现场,300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连窗台都挤满了听众。
31. 韦东奕手持标志性的矿泉水瓶步入会场,径直落座于第一排中央位置,连续三天从未缺席。
32. 当王虹讲解其原创的“尺度归纳法”时,韦东奕身体前倾,笔尖飞快记录;每当触及关键步骤,还会抬头与讲台上的王虹短暂对视,轻轻点头示意理解。
![]()
33. 演讲结束后的讨论环节,二人立于黑板前就三维挂谷猜想中的豪斯多夫维数问题展开激烈探讨,语速极快,旁人几乎难以跟上思路,仿佛进行着一场“加密对话”。
34. 据韦东奕事后向身边人透露,王虹的方法“彻底颠覆了传统估计路径,构思极为精巧”;而王虹也评价对方“感知力惊人,一眼就发现了我论文中未充分说明的逻辑漏洞”。
35. 这两位同生于1991年的天才人物,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均来自平凡家庭,父母重视教育却不施压;早年即展现卓越天赋,也曾遭遇迷茫与挑战;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凭借对数学纯粹的热忱走到今天。
![]()
36. 王虹高中时期便养成“先独立钻研三天,实在无法突破再求助”的习惯;韦东奕则发展出独特的解题体系,被称为“韦方法”,已被写入部分高校教材。
37. 曾几何时,人们常感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薄弱、高端人才外流严重。但如今形势正在改变,像王虹、韦东奕这样的年轻一代学者不断涌现,他们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数学的崛起力量。
38. 数学看似远离日常,实则是所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正如有观点指出:“数学并非实验室里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生活中看不见的超能力。” 它的进步直接关系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39. 展望未来,我们或将见证更多这样兼具智慧与情怀的“知识偶像”登上舞台,推动中国数学研究真正挺进世界前沿。
40.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不过是一份简单而坚定的信念——不为名利,不为证明,只为心中那份对真理最本真的热爱与执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