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超冷门的小词,作者没用浓墨重彩去描绘秋景,却把秋日湖光写得让人惊艳,尤其是开篇12字,让人一读倾心。
它就是张孝祥的《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世人视为神童,《宋史》中有他的记载,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
他出生时,正值赵构在金人咄咄相逼之下初立朝廷,年少的他目睹了家国苦难,心中一直有颗济世安民之心。
为此他在科举之路上一路过关斩将,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参加殿试时,宋高宗见了他的文章,都忍不住夸 “词翰俱美”,被高宗亲自点为状元。
此届科举堪称南宋龙榜,同榜中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人,陆游也参加了此次科考。
高中状元一事,改变了他一生命运,因为他是主战派,一直力主抗金,还敢弹劾奸臣,被投降派打击报复,因风骨铮铮屡遭贬谪;文坛中,他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却又能于壮阔间藏细腻,困境中见豁达。
这首《西江月》正写于他人生的一段漂泊期,乾道四年(1168年)张孝祥从湖南长沙调任湖北,乘船走湘江、过洞庭湖。行到“山峰下”时,突然刮起大风,船行被阻。
古人行船遇阻,难免焦躁,但张孝祥却将这场意外化作一场诗意的邂逅:停泊间隙,他望秋湖、赏斜阳,随手就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起笔就让人眼前一亮:“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秋色”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个“满载”,把虚无的秋意变成了能触摸、能装载的实在物,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坐进了船里,身边堆满了秋天的礼物。
没有风浪的湖面像块大玻璃,阳光洒下来,湖光一层叠一层,从眼前铺到天边;“十里”是夸张,却让人真切感受到湖的辽阔。
这一句和上一句对仗工整:“满载”对“平铺”,“一船”对“十里”,“秋色”对“湖光”,一个是小视角,一个是大场景,既让人觉得湖景壮阔,又能感受到坐在船上赏景的细腻,特别有画面感。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这两句把麻烦事写成了浪漫事,特别能看出张孝祥的豁达。
“波神留我” 是张孝祥的想象,他把 “刮大风停船” 说成是 “水神想留我看夕阳”,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本来让人烦的自然现象,变成了水神的好意挽留自己欣赏眼前美景,一下子就不烦躁了,还多了点浪漫。
自然有情,特意为他暂停行程,上演一场斜阳碎金、波浪像鱼鳞一样闪闪烁烁的湖上盛宴。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这两句直接写出了张孝祥面对麻烦的从容。
“明日风回更好” 是他的期待,他没纠结 “啥时候能走”,反而想着 “明天风肯定会转向,到时候航行就顺利了”,这种往前看的心态,让人觉得他对未来特别有信心,当下停船的日子也不那么难熬了。
“今宵露宿何妨” 更能体现他的豁达。既然走不了,那今晚在船上过夜也没什么,正好好好享受眼前的湖光山色。
没有豪言壮语,可 “随遇而安” 的心态写得明明白白,读着就觉得平和又通透。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用浪漫的想象收尾,还留了好多遐想空间。
“水晶宫里奏霓裳” 是张孝祥的联想,“水晶宫” 指的是水下的宫殿,其实就是说洞庭湖又大又清;“霓裳” 是唐代有名的宫廷乐《霓裳羽衣曲》,代表好听的音乐。
他觉得自己好像听到水下水晶宫里在奏《霓裳》,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安静不然也听不到 “奇幻音乐”,又能看出他就算在外面过夜,也能找到乐趣,特别有雅兴。
岳阳楼就在洞庭湖边,是古代文人登高赏景的好地方。他打算到了岳阳之后,一定要登上岳阳楼,看看更壮阔的湖景。
这不仅是对明天行程的期待,还让整首词的诗意没断,读者能跟着想象他登上岳阳楼的豪迈样子,让词的意境更开阔了。
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写景绝美,抒情自然,情景交融,想象浪漫,透露出张孝祥对山水无限热爱,以及内心从容自若的心态,真的是一首被低估的秋日小词。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