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渐凉,万籁俱寂。此时最适合做的事,莫过于捧书而读。一盏秋灯下,文字清亮,思绪沉静。读书,不只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心志的修炼,性情的陶冶。古人夜读的故事,至今仍在提醒我们:书声穿越千年,灯火不灭。
一、欧阳修:清贫中的心境修炼
欧阳修幼时家境贫寒,却以勤学著称。他自称“以文章为性命”,常常在秋夜孤灯下静读书卷。秋声入耳,凉意入心,他将这一份澄澈转化为文辞的清朗与心境的旷达。正因如此,他的文字才会兼具理性与诗意。
读书于他,不只是进取之道,更是与内心对话、与天地契合的修炼。
二、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极境中的苦学精神
东晋孙康家贫,冬夜无油,便借窗外雪光读书。清冷的雪映在书卷上,照亮的是知识,也是他的志向。
车胤同样贫苦,盛夏无灯,便以白绢作囊,收数十只萤火虫,悬于书案之上。点点萤光闪烁如星,他就着这微光坚持读书。
“萤光与雪色,都是他们心中最亮的灯。”
这份不因困境而止步的坚韧,正是后世学子常常传诵的榜样。
三、陆游:灯下的家国情怀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忧国忧民。年老时,他依旧挑灯夜读,笔耕不辍。在他看来,夜读不仅是学问的积累,更是家国情怀的承载。
他写道:“书声朗朗,天地间自有浩然之气。” 秋夜的灯光下,他把满腔热血化作诗文,也把希望寄托在纸页之间。
在陆游的夜读声里,有坚毅,有热烈,更有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四、朱熹:夜读即是修身养性
理学大家朱熹强调“读书以修身”。他认为,夜读之所以重要,在于此时人心最为静定,最适合与经典对话。
秋夜凉意拂面,天地间宁静澄澈。在这一刻,读书已超越了求知本身,而是一种心灵的安顿与人格的塑造。
“挑灯夜读,不只是学业,更是修身。”
五、今日夜读:古今同心
时光流转,夜读的形式已经改变。有人在地铁上翻看电子书,有人在咖啡馆的一隅伴着台灯静读。虽然灯火不同、媒介不同,但心境却与古人暗暗相通。
秋夜里,读书仍然是一种最温柔的抵抗。它让我们在浮躁中找到静谧,在焦虑中获得安定。
所以
书声不老,灯火不灭。
一盏秋灯,照亮千年书声。
而今,当你在夜色里推开一本书,是否也能听见,古人与我们共同的心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