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鸟,看见未竟的记忆
《单读41·我看见了鸟》新书分享会 成都场
保持一定的距离,沉默、耐心地等待,直到一只鸟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怀有欣赏、尊重与爱惜,而人也收获了自然的馈赠。
还存在另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待开发的资源,是待人改造的空间。上世纪 50 年代,大量工人奔赴西南山区修建铁路,很多人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丧命,活下来的人也很可能患了矽肺病。他们的身影、故事几乎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了,还有人听得到他们的叹息吗?
芮兰馨出身在一个铁路家庭,她的外公就曾被那股历史浪潮卷去了凉山修成昆铁路。外公去世后,她开始四处寻找和外公有过相似命运的人,想拼凑出更完整的外公的人生,同时也打捞西南铁路工人的集体记忆。她的这一创作项目入选了“水手计划”,并将自己的一部分旅途和口述材料组织成《未竟的路》一文(收录于《单读 41·我看见了鸟》)。
朱磊是一名观鸟爱好者,在阅读《单读 41·我看见了鸟》时,除了欣喜于那些同为观鸟爱好者的观察和体验,他还意外地在芮兰馨写作的故事中发现了故人的身影,《未竟的路》中所写的一位在事故中牺牲的司机,很有可能正是他父亲的发小……
于是我们促成了这样一次特别的对谈:9 月 21 日(周日)19:30在白读书屋,作者芮兰馨将与生态学博士朱磊、专注于工人文学研究的张蕾一起,聊聊他们看见的鸟,看见的未竟的记忆。
【时间】
2025 年 9 月 21 日(周日)
19:30 — 21:30
【地点】
白读书屋
成都市锦江区东桂苑小区 56 栋
【嘉宾介绍】
芮兰馨
1990 年出生于湖南。她于 2019 年获得四川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2019 年至 2022 年于中山大学社会学流动站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独立研究者。近年来,她的研究围绕成昆铁路修建史展开,跟随铁路工人与见证者的回忆,重访并书写 20 世纪西南铁路建设的多重记忆空间。同时,她也在凉山地区铁路沿线关注着当下的社会空间。
朱磊
生态学博士,现就职于广西海洋科学院,从事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为关注迁徙猛禽监测和鸟撞建筑物玻璃等公众科学项目,业余译者,译有《飞鸟奇缘:理查德·韦瑟利观鸟手绘与历险笔记》、《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欧亚鸲的四季》、《大杜鹃:大自然里的骗子》等,写作有公众号“鸦雀有生”。
张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她担任《Asian Workers’Stories》(Hardball Press,2024)主编,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其研究方向为国别区域研究,东南亚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工人写作等。
【相关图书】
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观鸟。不只是鸟,其他物种和自然系统的各个细部,都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失败故事里,变得可见起来。于是继《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之后,本辑《单读》再度以“自然”为题,收录了周玮、任宁、安小庆、陈创彬、欧阳婷、沈书枝六位写作者的新近作品。
在地拉那认识不同物种,在盈江观鸟,在横断山间学习森林的智慧,在潮汕乡间守护水雉降生,在北京的公园看鸟和植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和知识,敏锐地捕捉着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生命细节,并为此流淌出丰沛的感情,时而因为美的景象,时而因为发现了新知,更多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它们生存的艰辛。
此外,本辑《单读》继续发表“水手计划”的作品。马来西亚华人女性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西南铁路工人背负了怎样的过往?第三届“水手”林雪虹和芮兰馨的写作都以自己的家庭史为原点,编织起被历史掩盖的普通人所留下的生命印痕。
《单读 41·我看见了鸟》
正飞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