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线建设,那可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件大事儿,现在回过头看,很多人一开始觉得那是场大浪费,花了那么多钱建了上千个项目,结果战争也没打起来。
可现在细想,毛主席那时候的决策真是一针见血,高明得很。它不光是备战的事儿,还直接改变了咱们国家工业的布局,让西部地区从穷山沟子一下子蹦跶到现代工业的轨道上。
六十年前,1964年启动这个工程的时候,国家正卡在国际压力山大的关口上,工业全挤在沿海和东北,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得全盘皆输。
毛主席看准了这个要害,一锤定音,全国上下动员起来,建了差不多2000个大中型项目,投进去2000多亿资金,上千万工人干部奔赴内地。这事儿听着宏大,但搁在当时的环境里,就是保家卫国的实打实一步棋。
先得说说那时候的国际形势,简直是四面楚歌。美国那边,1964年8月搞了个北部湾事件,直接把越南战争的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美军飞机轰炸越南北部,离咱们南部边境就几百公里远,威胁明摆着。苏联呢,关系本来就紧张,1962年新疆伊犁地区好几万人被外部势力鼓动跑到苏联那边去,边境摩擦不断。
1969年珍宝岛事件更是直接擦枪走火,苏联在中蒙边境堆了上百万兵力,还部署核导弹。印度也来凑热闹,1962年10月越过实际控制线,占了藏南一部分领土,中印边境对峙了好几个月。
这些事儿加一块儿,中国就像被两大超级大国和周边势力围堵住,沿海工业区人口密集,工厂机器全在那儿,万一挨炸,后果不堪设想。
国内呢,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工业基础薄弱,一二线地区占了全国工业产值的绝大部分,东北重工业基地还暴露在苏联的打击范围内。
总参谋部的报告直指问题:14个百万人口大城市集中了60%的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52%的国防工业。
铁路桥港口也大多在大城市附近,水库泄洪能力弱,稍有破坏就瘫痪。毛主席一看这些报告,就知道不能再拖了,得赶紧分散风险,建个可靠的后方。
毛主席的决策是从1964年5月开始的。那年5月15日到6月17日,中央在北京开工作会议,讨论“三五”计划。
国家计委本来想按老路子来,重点抓农业恢复和吃穿用,可毛主席不干,他直接点出:在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
会议上,他提出把全国分成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二线是中间地带,三线就是内地纵深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3个省区。
重点是建钢铁、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和国防基地。7月15日,他又对周恩来他们强调,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成昆铁路得优先上,其他铁路可以缓,但这条线必须快修。
8月17日和2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两次讨论,他说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三线。10月30日,正式决定启动。这决策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情报和军事情报。
档案显示,美国1964年真制定了对中国核设施的突然袭击计划,苏联也多次试探边境。毛主席考虑的是最坏情况:不准备,灭顶之灾;准备了,顶多浪费点钱,但国家安全稳了。
你想想,那时候中国刚搞出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敌人一看中国有核威慑,就更得防着点。三线建设正好把核工业也拉进去,二机部核基地选在西南,安全多了。
实施起来,那规模真叫一个大。1964年下半年,全国成立三线建设委员会,各中央局书记任主任,彭德怀等老将也参与指导。
从1964到1980年,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审批了1100多个中大型项目,总共建成近2000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资金投了2052亿元,占同期基础建设投资的39%,动员了上千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和民工。
重点项目有攀枝花钢铁基地,1965年春开工,1970年7月1日高炉出铁,正好赶上党49周年献礼。成昆铁路从1958年动工,1960年代加速,1970年全线通车,穿越地质断裂带,建桥隧比世界领先。
重庆常规兵器基地藏在山洞里,六盘水煤炭基地开挖新矿,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建在高原。西北有兰州石化,陕西有汉中飞机制造。机械工业搞协作网,大厂带卫星厂,精密机床比例从低到高。
国防方面,迁进去了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科研院所也建了30多个专业基地,像绵阳科技城雏形就在这儿。
整个三线覆盖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电力,初步形成“小而全”的内地体系。说实话,这么干虽然急了点,有些项目边设计边施工,但也正因为速度快,才赶在威胁高峰前建起骨架。
这工程的影响可不小,先说国防。以前工业全在前线,挨打就全军覆没。三线建好后,后方有独立生产能力,核武器、飞机坦克导弹都能自给。
1969年苏联威胁核打击中国罗布泊基地时,三线已经能顶上,9月中国地下核试验和氢弹爆炸,就是靠后方支持。经济上,改变了东西部不平衡。
西部原来工业落后,三线拉动投资,新增大批科技力量。像四川,从重庆成都周边扩展到川西,攀枝花矿产开发,成昆线辐射贵州云南。
贵州煤炭、云南木材、四川钢铁,形成产业链。全国工业布局优化,西部工业产值占比从低到高。区域发展上,西南西北从荒凉变工业区,城镇化加速。
绵阳、德阳、贵阳、汉中这些地方,从小县城变中型城市,铁路公路水电全上。老百姓生活也跟着变,铁路通了,货物进来,牙膏布匹啥的普及。数学家华罗庚参观后说,三线建设者忠诚度高过解数学题。
长远看,三线为改革开放铺路。没有它,东部优先发展时,原料能源供应跟不上,社会矛盾大。西部大开发2000年后,直接接上三线基础,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都靠这个底子。
当然,也不是没问题。有些人说浪费,就冲着项目多、位置偏。确实,三线原则是“分散、靠山、隐蔽”,很多厂建在交通差、远离原料的地方,成本高。
计划急,质量有时跟不上,建成后有些设备闲置。19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缓和,投入减少,到1980年基本收尾。统计显示,三线占了农业投资少,民生一时紧巴巴。
但整体看,效益大过浪费。国防稳了,工业平衡了,西部进步至少50年。像攀钢现在还是大国企,二汽东风汽车从三线迁出后也成了巨头。科研上,西昌发射卫星,绵阳搞高科技。
现在看,毛主席决策高明在哪儿?一是前瞻性。那时候国际情报显示,美苏真有袭击计划,三线堵住漏洞,没让威胁成真。
二是平衡发展。工业不光沿海,三线让西部工业化,缩小差距,为后来大开发打底。三是可持续。虽有调整,但遗产多:工业体系、人才流动、基础设施。
搁今天,启示大。国家安全不能松,经济布局得均衡。像“一带一路”,西部开门,靠的就是三线底子。
说到底,三线建设是中华民族自强的一页,六十年前的“浪费”论,现在看来就是笑话。它让中国在夹缝中站稳,工业从脆弱变韧性。毛主席那眼光,值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