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存像
文 | 彭靖,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讲座教授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分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考取第一名的士子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考取第一名,称为“高中三元”,或称“三元及第”。这是在科举制度下,古代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获得过这一称号的人,中国古代读书人中指可数。商辂是在中国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唯一被官方认可的“三元及第”状元。这位被誉为“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奇才,他的求学与科举之路,以及科举家族背景格外引人注目。
一、商辂辉煌的人生经历
商辂(1414-1486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出生于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位于千岛湖畔。商辂在小时候就聪明好学,6岁时在母亲解氏的指导下,他开始诵读《论语》等儒家经典。他的父亲,商瑭在县中担任提控一职,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捉拿罪犯,帮助县令处理县务方面等事宜。
孩提时的小商辂,当时有一天,他正骑坐在他父亲肩头上玩耍。这场景正好被一位路过的官员看到了,他便随口说道:“顽童无知骑父作马。”商辂马上作答:“慈父有德望子成龙。”其实,这位官员是想嘲笑一下小商辂,没想到还被一个小朋友给呛回去了,一下感觉脸上挂不住,便灰溜溜走了。可见儿童时的商辂,他就有着过人的智商。
在13岁时,商辂便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志向。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商瑭赴京听从后选。商辂想随行,被其父以年纪尚幼拒绝,推说“待我做官之日,同你到任”。商辂愤愤而言:“你做官,我也做官。你到我任,我不到你任。”商父听后默然无语,私下对解氏说:“此子实有志气,可取。尔宜善视之。”
此时,商辂已能够写出得体的文章,并且才思敏捷,聪明过人。有一天,他和教私塾的先生比对联。私塾先生出上联:“岭上古松,仰着龙头望月”。商辂瞥见窗外园景中的竹子,他便灵机一动,随即吟出下联:“园中新竹,钻出凤尾朝天”。于是,这位先生抚须微笑,拍拍他的肩头,称赞道:“勤奋读书,必成大器。”
在22岁时,商辂参加浙江省的乡试考试,考取了第一名,高中解元。自从他中了解元,县里的乡绅土豪都看好他是一个好苗子,就请他参加各种应酬,这自然就影响到他的读书,也会荒废他的学业。第二年的会试,他考得很差,对于一个曾经乡试取得第一名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虽然,他可以选择以解元的身份,谋个一官半职,但他选择了进入国子监读书,并以不中进士为耻。
在国子监入学后,他每天都废寝忘食地读书,不再参与任何应酬。国子监的祭酒看到这一幕很是感动。于是,他们专门为商辂找了一间安静的房子。他这一努力就是十年,1435年,他在会试中得了第一名。1445年在殿试中,他又以出众的表现,在130多名士子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此时,连中三元时,商辂才32岁。受到了明英宗的重视,任命他为翰林院修撰。
商辂的书法(局部)
商辂的三元及第是否实至名归,可从其殿试的对策得到答案。明英宗在策问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二个方面:一是如何选贤任能,二是如何图治天下。商辂很好的把握问题,并紧扣主题。在试卷的开篇中,他即提出“图治莫急于用贤,用贤莫先于修身。非修身固无以为取人之本,非用贤又无以为图治之要。”他用哲理的语言,阐述了“用贤”与“修身”的关系和重要性。并力举“唐虞三代”,其盛治是因为选贤任能的结果,其功效在于帝王“修身”方面。
在中国的汉、唐、宋朝之所以为人们称颂,亦是善用人才之故。比之“唐虞三代”又不及的原因,是因为汉、唐、宋君主不知如何修身。可见对于治国来说,“用贤”与“修身”并重,缺一不可。所谓“唐虞三代”指的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三个朝代,即唐尧、虞舜和夏禹三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帝王统治时期,被后世儒家学者赞誉为道德高尚、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此后,商辂再将话锋引回当世,他说“群贤向用,君子满朝”,在“用贤”这方面无可指摘。但是,皇上在“修身”方面还有某些不足:“尤虑举措之注未尽行,督劝之典未尽举,内而教养未各,外而扶绥未至”。最后,商辂又规劝英宗要勤于修身,而修身贵在有常。如此,则“远足以追配二帝三王之道,近足以光昭祖宗四圣之业。”商辂的殿试试卷,全文约二千五百余言。他引古论今,切中时政,下笔老练,条理分明,见解独到,论述精辟,故考中状元自在情理之中。
翰林院是为帝王答疑解惑的秘书机构,商辂在此的主要工作是记录英宗言行,讲经论史。由于商辂仪表堂堂,丰神俊义,还被明英宗亲自选为展书官。这是专门站立在御案之旁,为皇帝打开书本的翰林院官员。
后来,他一生跨越了明英宗、景泰帝和成化帝三朝,曾经累官至少保、内阁首辅,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大学士。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7月18日,商辂在淳安寓中病逝,终年73岁。宪宗闻讯后,追增太傅,追益文毅。现在我们尊称,商辂为商文毅公,就是沿用当年皇上的益称。
商辂曾参与编修《寰宇通志》、《续资治通鉴纲目》,并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麈》等著作传世。明朝重臣太师马文升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文贞(杨士奇)、文达(李贤)不及也。”作为明代中期的—代名相,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股肱之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商辂为明朝三代君王鞠躬尽瘁,功绩卓越,至今影响深远。
据王鸿鹏等人考证,中国历代文状元共有14位“高中三元”者,他们分别是:唐代的崔元翰、张又新;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和冯京;辽代的王棠;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黄观和商辂;清代的钱棨和陈继昌。
据《明史》记载:“(正统)十年乙丑,会试、廷试第一皆商辂。辂,淳安人,宣宗末年乙卯,浙榜第一人。三试皆第一,士子艳称为三元,明代惟辂一人而已。” 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曾载:“国朝商少保辂,正统乙卯领解浙江,乙丑为会试廷试第一人,士林艳羡。” 王世贞在文中,采用“士林艳羡”一词,也很好地透露出,当时的人们对商辂“高中三元”的仰慕之情。
商辂的人生轨迹跨越了明英宗、景泰帝和成化帝三朝。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国难危机,参与了夺门之变后的政治变革,最终因抗衡专权的太监汪直而黯然致仕。
商辂被贬为庶人时,曾回淳安老家做了一名乡绅。在居家期间,商辂常常赋诗自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他曾写下《山水》这首诗:
云山叠叠树高低,景色苍茫望欲迷。
江上有舟人荡桨,林间无路石成蹊。
柴门昼掩车尘杳,茅屋春来野鸟啼。
昭代徵贤勤束帛,高才未许学幽栖。
在元朝1464年,英宗世逝,长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1467年2月,商辂被召至京城,宪宗命他以原职再入内阁。商辂上奏推辞,宪宗说:“先帝(英宗)已知你是冤枉的,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在明代“高中三元”者,有黄观和商辂两人,但因为黄观反对燕王朱棣被削
籍,遂在《明史》记载中,仅记载商辂一人。在这14位“三元及第”者之中,宋代的宋庠、冯京、王曾和明代的商辂,他们皆进入过戏剧作品,成为文学形象。而直接以“三元”命名的剧作,便是《冯京三元记》和《商辂三元记》。
二、商辂被写入戏剧作品
据史料记载,状元“入戏”始于宋代,是科举制度和戏剧发展相结合,出现的现象与产物。高中状元甚为不易,“高中三元”更富有传奇色彩。商辂“入戏”,便与其生平经历的传奇性密切相关。明代有大量文人参与戏曲创作,商辂收获“高中三元”的状元,其仕途腾达、引人注目。他可以成为引导与教育的榜样,让更多年轻学子奋发学习。同时,他身材高大、形象完美,自然成为文人书写的对象,戏剧《商辂三元记》便应运而生了。
在《商辂三元记》中,编剧将剧情发展线索描写得比较清晰。大致概括为:商瑭议婚、相思成疾,雪梅守节、断机教子,商辂勤学、高中三元,荣封二母、满门荣耀。且该剧的内容主要是以家庭叙事为主,演员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多是家庭内部的场景,这就为该剧增添了浓厚的家庭意味。
在中国历代社会中,各个家庭内部都有家长如何教子,激励他们成长的期望,《商辂三元记》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且该剧在场景安排上,多是热闹、喜庆的场景。例如:商瑭去秦府拜见议婚,商辂荣归故里拜见父母等,都是极其热闹、欢庆的场面。
在《商辂三元记》中,另外一个重要情节,就是秦雪梅教子一场戏。这一情节出现在第二十六折中,其内容上承秦雪梅未婚守节,下启商辂“高中三元”,既是该剧的激励场情,也是剧中的关键情节。
在《商辂三元记》中,“节孝”与“教子”等情节架构,与该剧所要表达的主题意蕴相关联。该剧第一折言:“搬演严州商辂。其父府学生员,嫡母秦氏守居孀。立志魁三榜,衣锦早还乡。” 开场便点明该剧扮演者,商辂立志夺魁、衣锦还乡的励志主题。该剧后半部分更是浓墨重彩,书写了商辂参加科考及第,以及高中三元后归家的荣耀,将科举“改换门庭,荣耀父母”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商辂三元记》中的“教子”场景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商辂三元记》是明代科举文化、教育制度、婚嫁习俗和演剧生态结合的产物。剧中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对科举及第、家族相关荣耀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使之更加具有生活感与民间趣味,成为明代时期一个经典剧目。
三、商辂科举家族的历史
商氏由来,历史远古。据《国朝献征录》作者,尹直为商辂所撰的墓志铭记载:商辂“始祖讳瑗,宋嘉祐问,自西夏来归,賜地与邑芝山,子孙因家焉。三世俱荫补官。”商瑷是淳安县商氏始祖。商辂的曾祖父商邦昌(1268-1347),初为提举杭州路儒学,后任提举督学官。因其曾孙商辂状元及第并任职阁臣,明廷本因赐恩荫追赠封公。在《明代进士登科录》中也未曾记载。
自商瑗往下传九代,商尚(1304-1379)为商辂的祖父。他博通经史,长于诗赋,善崭草书。元朝廷多次征召皆辞谢。洪武年间,商尚作为地方耆儒被郡邑推举,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同样恳请辞谢在京为官。
商辂的父亲商瑭,洪武八年(1375年),13岁即选补严州府学庠生,成绩优异,通明大义。1390年,他娶妻解氏生五子,商辂为其第五子。芝山商氏至商瑭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尽管商瑭自小希冀考取功名,但屡试不中。永乐年间,出为严州府吏典史,掌文书公事。1423年商瑭以才辟,在春官印局任职掌公牍。1425年,春官印局考满,升任福建宁德县典史官,执掌文书公事。
商良臣(1437-1486年),商辂的次子。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丙戌进士。会试第九十八名,殿试第七十六名,馆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讲,他是商氏家族第二名进士。按照现行科举家族的标准,三代人中有二人为进士即可认定,商辂家族为标准的科举家族。
商周祚,商辂第七世孙,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浙江乡试二十八名,二十九年(1601年)中会试第三名,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商周初,商辂第七世孙,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南京乡试,崇祯元年(1628)连中会试、廷试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史。
商民宗,商辂第八世孙,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商显仁,商辂第八世孙,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进士,官至上海知州。
商善最,商辂第十六七世孙,曾为留美博士。他学成后一心报效祖国,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于1957年1月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的亲切接见。1984年他被聘为航天部顾问,被任命为国际动力会议主席。
商辂家族为书香世家,而后代子孙在科举场上均有突出表现,不辱先人使命,这可说是商辂在家教、门风方面树立了典范。201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商辂集》。编者以《商文毅公集》明万历三十年,刘体元编十卷本为基础,辑补了其他刻本的不少内容,并加以比堪、重新厘定为二十五卷。内容包括:商辂诗文、商辂生平传记资料两部分。
商辂玄孙,商振伦编著《商文毅公年谱》,详细记载了商辂生平事迹和亲属关系,是研究商辂思想业绩极为重要的参考书。在毛飞明编著《商辂年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版)时,商辂的第十七世孙:商连顺、商志鹏、商长岁等,均向《商辂年谱》作者热心介绍,有关商辂的传闻和口碑资料,并将家藏的《商氏宗谱》、《商文毅公年谱》等借予作者参考。
商辂在浙江淳安的雕像
中国科举选官制度,自隋朝建立后,历经唐宋元的改革与发展,在明代步入鼎盛时期。期间,共举行过88 次,包括完整乡试、会试和殿试过程的正规的科举考试,先后共产生89位文状元。在明代状元中,有不少人的父祖辈就是科举出身,他们自身的科举经历、教育程度,科举入仕获得的财富、地位、人脉,以及对子孙教育的重视,都对其子孙能够成为状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他们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氛围,都是状元科举成功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外貌条件,也成为明代录取状元的时候所要考察的因素。由于明代科举制度入场时为防止冒名顶替参加考试的情况发生,需要检查看验考生的相貌。而且殿试进行录取状元时,一方面因为个人形象特征会给廷策加分;另一方面因状元名重天下,是十分瞩目的焦点,如果其相貌太差,取之不可。所以相貌也成了状元录取时考虑的人为因素之一。商辂因其高大、英俊的外貌条件,成为廷策加分的因素之一。
师承因素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科考之路中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学业精进,是学生科考之路上最大的助力因素。因此,一些学子为了学业的进步,不仅仅是向当地的一些学者请教,更是积极地拜访名师。
商辂的老师,洪士直是一位名师,他曾与商辂在学舍中一起生活。正是因为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孜孜教导,商辂才能连中三元,成为明朝第二位获得“三元及第”的状元。天顺八年甲申科状元,彭教也是自小受教于名师;正德三年状元吕柟受《尚书》于同邑有贤德之士,又向渭南薛思庵问道,皆有所得。可以说,积极的求学态度是明代状元得以成功的条件之一,这些状元不仅自己努力刻苦,为了学业的精进,在选择名师的路上也是十分积极,为日后考中状元提供了优秀的师资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