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翻过苗岭的脊背,在黔南大地上铺开一幅灿烂的丰收长卷。稻浪翻金、新米飘香,山间坝区处处洋溢着欢欣与忙碌,秋天的黔南州,正是一年中最富饶的时节。
8月26日,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基场村、奉合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米节”。这一传统节日也被亲切地称为“吃新节”,是苗族群众庆祝稻谷丰收、品尝新米的重要日子,承载着祈愿安康、共享丰收的美好寓意。节日当天,村民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用真挚的笑语和淳朴的仪式,表达对大地慷慨馈赠的感恩。
丰收的喜悦,并不只停留在稻田里。9月,在龙里县的山坡上,刺梨迎来了采收期。连绵的丘陵间,农户们穿梭于果林之中,手法娴熟地采摘、装袋,忙碌的身影与欢快的笑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山地秋收图景。
这份喜悦与繁忙,背后是黔南州农业产业日益坚实的发展基础。近年来,黔南州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山地特色、高效生态为方向,以“接二连三”为路径,聚焦粮油和六大主导产业,以实施延链强农、主体强农、品牌强农“三大工程”为抓手,在粮油“五化集成”、生猪全产业链发展、蔬菜“抢早抓延”、茶叶品牌影响、水果精品特色、中药材单品培育、刺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一步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农业根基的稳固,离不开基础设施与科技的支持。当地扎实推进粮油生产“稳面提产”,持续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高效推广农机具应用,持续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黔南州系统梳理主导产业“一业一链一策”,做好落实“四个一批”要求,分类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坝区带山区”机制成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坝区为重点单元进行订单生产匹配,建立“政府+坝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机制,将订单落实到具体坝区和具体主体;落实支持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发展十三条措施,持续推动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稳岗就业“六项行动”、大力推广以工代赈、产业质效提升行动和落实产业以奖代补政策等方式,持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大地的丰收,是农民的丰收;仓廪的充实,是汗水凝结的勋章。
一系列扎实举措,结出硕果累累。截至今年8月,黔南州落实粮油订单生产面积87.77万亩,新增培育新型种粮(油)主体772户;全州投产茶园123.95万亩,实现茶叶产量4.16万吨,茶园面积、产量排全省第3,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55.88亿元,全省第一。全国名特优新产品认证达45个,绿色食品认证达66个,有机产品认证达121个;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69家,完成营业收入55.11亿元;实施以奖代补项目110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2元,同比增长5.8%,增收渠道稳步拓展。黔南的秋天,因此不仅洋溢着丰收的欢愉,更充斥着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坚实足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