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条新闻,看完心里堵了好几天。
成都商报说,2022 年夏天,四川的黄某 查出脑瘤晚期,只能在医院保守治疗。
这男人不容易,老婆 10 年前就走了,他靠当泥工,一把屎一把尿把俩儿子拉扯大。
自己治病那点医疗费,全是亲戚朋友你一百我两百凑的,每一分都是给她爸 “续命” 的钱。
可谁能想到,7 月儿子放暑假去陪护,拿着他的手机玩游戏,为了通关,悄悄充了 3800 多。
直到黄某月底走了,孩子的二伯去办出院。
才发现钱花光了不说,还欠了 3000 多医药费,最后只能让亲友再凑一次。
让人怕的是,这样的悲剧不是个案 ——
山东有个叛逆孩子,偷拿父母银行卡给游戏充了 9 万多;
青岛 14 岁女孩寒假沉迷手机,爸妈想让她去医院照顾奶奶戒瘾,结果她连着玩了 81 小时,差点猝死;
辽宁还两个女生,一个给直播打赏 20 万被发现后跳河,一个充游戏 6 万后从阳台坠楼……
钱没了或许能要回来,可孩子没了,就真的回不来了。
手机这东西,方便是方便,可要是让孩子陷进去,就是真的 “害” 人了。
01
不是孩子 “不听话”,是他们掉进了 “快乐陷阱”
很多人说 “现在的孩子太贪玩”,其实不是他们故意不听话,是手机里的那些东西,专门盯着人的 “弱点” 来 ——
这就是心理学里说的 “多巴胺陷阱”,说通俗点,就是让人越玩越想玩,根本停不下来。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一开始可能就想玩半小时手机,结果刷视频、打游戏停不下来,不知不觉两小时就过去了?
这不是孩子 “没自制力”,是大脑被 “即时快乐” 喂刁了。
就像吃糖,刚开始一颗就甜,吃多了,得吃一把才觉得够。
玩手机也是这样,一开始刷半小时就开心,后来得玩两小时、三小时,大脑才觉得 “爽”。
时间长了,孩子就被这种 “廉价快乐” 勾住了:
上课想着游戏通关,写作业的时候总忍不住摸手机,就算放下手机,脑子里也全是视频里的段子、游戏里的画面。
慢慢的,看书坐不住,做题没耐心,连跟人说话都觉得麻烦 ——
日本有个小伙子,就是玩游戏上瘾,一天 20 多小时不吃不喝,家里堆得全是垃圾。
在家蹲了快 10 年,直到 27 岁都没出过门。
更吓人的是,这还会扭曲孩子的想法。
四川黄某的儿子,不是不知道钱重要,是他根本没概念 “这 3800 块是爸爸的救命钱”;
那些充几万的孩子,也不是故意败家,是他们觉得 “手机里的钱只是个数字”。
还有孩子看直播里的人随便聊聊天就赚钱,会问 “为啥要读书?不如当网红”——
这种想法要是不纠正,孩子一辈子都可能活在 “不劳而获” 的幻想里。
02
孩子沉迷手机,病根在 “亲子关系” 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调查:亲子关系越差的孩子,越容易沉迷手机。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 “爱玩手机”,是现实里没人陪、没人懂,只能去手机里找安慰。
我见过不少留守家庭,爸妈在外地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过。
老人管不了学习,也不懂怎么跟孩子聊天,孩子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就是抱着手机 ——
不是他们想玩,是没人陪他打球、没人听他讲学校的事,手机成了唯一的 “伴儿”。
慢慢的,成绩掉下来了,性格也变得孤僻,再想拉回来就难了。
还有些家庭,爸妈虽然跟孩子住一起,却跟 “没在身边” 一样。
早上出门上班,晚上回来要么加班,要么躺在沙发上刷手机。
孩子想跟爸妈说句话,得到的都是 “别烦我,自己玩去”。
孩子学习遇到不会的题,爸妈也懒得教,直接扔个手机:“自己查!”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 “爸妈根本不关心我”,自然就不想跟爸妈交流,转头就扎进手机里 ——
至少手机里的游戏、视频,不会 “嫌他烦”。
其实孩子要的特别简单:不是多好的玩具,多贵的衣服。
是爸妈能放下手机,陪他聊聊天、看看书,哪怕只是一起做顿饭。
就像那个 40 多岁的爸爸,儿子上初三沉迷上网,成绩一落千丈。
他没骂孩子,也没逼孩子戒网,而是直接辞了工作,跟儿子一起读高一,成了学校里 “最大龄的高中生”。
每天早上跟儿子一起起床做早操,晚上一起上晚自习,记不住的公式就反复读。
儿子看爸爸这么拼,自己也慢慢收了心,最后高考超了一本线 28 分,爸爸也考上了二本。
你看,孩子不是 “管不住”,是爸妈有没有真的 “用心管”。
教育从来不是 “扔给别人” 就行的,你偷懒的每一步,最后都会变成孩子成长路上的 “坑”。
03
想让孩子戒瘾,爸妈得先做好这 3 件事
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养孩子就像种庄稼,得一点一点浇水、施肥,急不来。
想让孩子远离手机,不用打骂,也不用没收手机,做好这 3 件事就行。
第一,立好规矩,别 “一刀切”。
很多爸妈要么完全不让孩子碰手机,要么不管不问,这两种都不对。
最好的办法是跟孩子一起定规矩,比如 “周一到周五不能玩手机,周六周日可以玩两小时”。
玩什么、怎么玩,也跟孩子商量好 ——
比如可以一起用手机查资料,或者玩会儿益智游戏,甚至陪孩子用 Deepseek 聊聊天,把手机变成 “学习的工具”,而不是 “洪水猛兽”。
另外,一定要记住:别把支付密码告诉孩子,每月给点零花钱让他自己支配。
让孩子知道 “钱是怎么来的,该怎么花”,避免再出现 “充钱” 的悲剧。
第二,帮孩子看清 “网红梦” 的真相。
现在 54% 的青少年想当网红,这不是坏事,但得让孩子知道 “网红不是那么好当的”。
比如跟孩子说,那个做科技视频的何同学,为了拍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得熬夜查资料、反复调试设备;
那些看起来轻松的主播,背后也得练口才、学剪辑,不是 “随便聊聊天就能赚钱”。
还要告诉孩子:长得好看、会说段子,只能红一时,真正能走得远的,是有知识、有本事的人。
就像你读的书、学的本事,别人拿不走,也不会过期,这才是一辈子的 “底气”。
第三,爸妈先 “戒手机”,做好榜样。
有个妈妈跟我吐槽,孩子总玩手机,说了多少次都没用。
结果我问她:“你每天回家后,是不是也抱着手机刷个不停?”
她一下子就沉默了。
孩子就是爸妈的 “镜子”,你天天手机不离手,却骂孩子 “别玩了”,孩子怎么会服?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爸妈得先做好榜样:
回家后把手机放在一边,陪孩子读读书、下下棋;
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图书馆,让孩子知道 “除了手机,还有很多好玩的事”。
不用追求 “完美父母”,但至少要让孩子看到:爸妈也在努力 “不依赖手机”,这样孩子才会跟着学。
其实,手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 “无度的使用”;
孩子沉迷也不可怕,怕的是爸妈 “放任不管”。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你今天在他身上偷的懒,明天都会变成他人生里的 “遗憾”。
别等孩子走偏了才后悔,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 ——
你用心托举孩子的每一步,都是他未来最坚实的 “路”。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