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凌晨三点,整个梧桐小区都被一阵巨大的砸门声惊醒。
刘建华从床上弹起,冲到门口一看,整个人都愣住了——自家的防盗门被砸得面目全非,门框都歪了,地上散落着破碎的门把手和变形的金属片。
昨天,他刚刚冷漠地拒绝了邻居王秀英借4000元的请求。
那个女人照顾了他母亲整整四年,可他觉得那是她自愿的,凭什么要他感恩?
可是现在,看着眼前这一片狼藉,刘建华的腿都软了。
01
这件事得从四年前说起。
2020年春天,梧桐小区6号楼里住着一个叫王秀英的女人。
她50岁,前年刚失去丈夫,一个人住在三楼。
王秀英长得不算漂亮,但眼神很温和,说话轻声细语,在小区里人缘很好。
同一栋楼的五楼住着刘建华,今年45岁,常年在外地的建筑工地干活。
他家里还有个78岁的老母亲刘桂花,腿脚不太利索,一个人生活很不方便。
那天下午,王秀英正在楼下晾衣服,听见楼上传来"咣当"一声巨响,接着是老人痛苦的呻吟声。
她赶紧跑上五楼,发现刘桂花摔倒在厨房里,锅子洒了一地,老人脸色煞白,直喊疼。
"奶奶,您怎么样?哪里疼?"王秀英赶紧蹲下扶起老人。
"我的腰...可能扭到了..."刘桂花虚弱地说。
王秀英二话不说,打电话叫了救护车,又联系了刘建华。
等刘建华从工地赶回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
"秀英啊,真是太谢谢你了。"刘建华握着王秀英的手,眼圈都红了,"要不是你,我妈这次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王秀英摆摆手:"都是邻居,应该的。"
刘桂花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王秀英天天去陪护,比亲闺女还上心。
出院后,刘建华要回工地,心里很不放心。
"秀英,我想求你个事。"刘建华有些难为情,"我妈这身体,一个人在家我实在不放心。你看...能不能请你帮忙照看一下?我会给你钱的。"
"钱就算了,大家都是邻居。"王秀英爽快地答应了,"你放心去工作吧,我会照顾好奶奶的。"
刘建华感激涕零,临走时还特意买了一箱牛奶和一些营养品给王秀英,说是一点心意。
02
从那以后,王秀英的生活就完全围绕着刘桂花转了。
每天早上六点半,王秀英准时起床,先到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蔬菜。
她知道老人牙口不好,专挑嫩一些的青菜,肉也要选最软烂的部位。
买完菜,她就上楼给刘桂花做早饭。
"奶奶,今天想吃什么?"王秀英每次都这样问。
"秀英啊,你做什么我吃什么,别麻烦了。"刘桂花总是这样回答。
但王秀英从来不敷衍。她会变着花样给老人做饭:小米粥配咸菜,瘦肉粥配酱瓜,有时候还会蒸蛋羹或者煮面条。
每一样都软烂可口,适合老人的牙口。
吃完早饭,王秀英会陪老人在小区里慢慢散步。
刘桂花腿脚不利索,走得很慢,王秀英就耐心地扶着她,一步一步地走。
有时候遇到小区里的其他老人,大家会坐在凉亭里聊天,王秀英总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偶尔帮老人倒杯茶水。
中午,王秀英又要忙着做午饭。
她发现刘桂花特别喜欢吃她做的红烧肉,但老人有高血压,不能吃太油腻的东西。
王秀英就想办法,把肉炖得很烂,油脂都去掉,既满足了老人的口味,又不会影响健康。
"秀英,你这手艺比我儿媳妇都好。"刘桂花经常这样夸她。
"奶奶,您别这么说,我就是随便做做。"王秀英总是很谦虚。
下午的时候,王秀英会陪刘桂花看电视或者聊天。
老人年纪大了,很喜欢讲过去的事情,王秀英总是很认真地听着,偶尔问几句,让老人觉得很有意思。
晚上,王秀英还要帮老人洗脚、按摩。
刘桂花的腿有风湿,到了阴天下雨就疼得厉害。
王秀英专门学了按摩手法,每天晚上都要给老人按上半个小时。
"秀英啊,你对我比我亲闺女还好。"刘桂花经常感动得掉眼泪。
"奶奶,别这么说,我就是觉得您一个人在家太孤单了。"王秀英擦着老人的眼泪,"再说,我一个人住也没什么事,能有个伴儿聊天,我也高兴。"
刘建华每个月会打两三次电话回来,问问母亲的情况。每次王秀英都会详细地告诉他老人的身体状况,吃了什么药,精神怎么样。
"秀英,真是太感谢你了。"刘建华在电话里总是这样说,"等我赚够了钱,一定好好报答你。"
"建华,你别这么说,奶奶就像我自己的母亲一样。"王秀英总是这样回答。
那一年,王秀英几乎没有给自己买过什么东西,但是给刘桂花买营养品、买保健品,从来不心疼钱。邻居们都说,王秀英对刘桂花比对自己都好。
03
第二年,刘桂花的身体开始明显衰弱了。
老人本来就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现在又添了关节炎和心脏病。每天要吃七八种药,时间都不一样,剂量也不同。王秀英专门买了一个药盒,把每天的药按时间分好装,然后在每个小格子上贴上标签。
"上午九点,降压药一片,护胃药一片。中午十二点,降糖药两片..."王秀英把每种药的服用方法都写得清清楚楚,贴在药盒上。
但是刘桂花年纪大了,经常忘记吃药,或者记不清自己吃过没有。
王秀英就每天定好闹钟,时间一到就上楼给老人送药。
"奶奶,该吃药了。"王秀英总是温和地提醒。
"哎呀,我又忘了。"刘桂花总是懊恼地拍脑袋,"要不是你提醒,我这老糊涂肯定又忘了。"
除了按时服药,王秀英还学会了测血压、测血糖。
她买了血压计和血糖仪,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测一次,然后把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如果发现异常,她会立即联系医生或者带老人去医院。
有一次,刘桂花半夜突然胸闷气短,王秀英听到动静立即赶了过去。
看到老人脸色发白,冷汗直冒,她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立即拨打了120。
在等救护车的时候,王秀英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按照医生教过的方法给老人做急救。
她让老人含服速效救心丸,然后轻拍老人的后背,帮助她平稳呼吸。
"奶奶,别怕,救护车马上就到。"王秀英握着老人的手,努力保持镇定,"您放松一点,慢慢呼吸。"
到了医院,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刘桂花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王秀英天天守在病房里,比亲生女儿还尽心。
出院的时候,刘建华专门从工地请假回来。
看到王秀英明显憔悴了很多,他内心非常愧疚。
"秀英,这段时间真是太辛苦你了。"刘建华从包里掏出两千块钱,"这点钱你拿着,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建华,你这是干什么?"王秀英坚决不要,"奶奶平安就好,钱我不能要。"
"你一定要收下,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刘建华硬把钱塞给王秀英。
"真的不用,我照顾奶奶是应该的。"王秀英把钱又推了回去,"你在外面赚钱也不容易。"
最后,刘建华只好买了一些营养品和日用品,算是表达心意。
从那以后,王秀英对刘桂花的照顾更加细致了。
她学会了更多的护理知识,比如怎样预防褥疮,怎样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怎样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等等。
邻居们都说王秀英简直就是专业护工,而且比花钱请的护工还要用心。
04
第三年是最辛苦的一年。
刘桂花摔了一跤,大腿骨折了。
医生说老人年纪大了,骨头愈合很慢,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这意味着王秀英的照顾任务更重了。
每天早上,王秀英要先帮老人翻身,防止生褥疮。
然后给老人擦洗身体,换干净的衣服。
刘桂花行动不便,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解决,王秀英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给老人换尿布,清洗身体。
"秀英啊,我这样拖累你,心里真过意不去。"刘桂花经常流着眼泪说。
"奶奶,您别这么说。"王秀英一边给老人按摩腿部,一边安慰她,"人老了都有这么一天,您当年养大了建华,现在我照顾您,这是应该的。"
为了防止老人的肌肉萎缩,王秀英每天都要给她做康复训练。
她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学会了各种按摩手法和康复动作。
每天上午和下午,她都要花一个小时给老人做训练。
老人的饮食也需要特别注意。
王秀英专门买了营养学的书籍,学习怎样搭配营养,怎样做适合老人的流质食物。
她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各种粥类、汤类,保证营养均衡。
最难的是夜里。刘桂花经常疼得睡不着,半夜会喊王秀英。
王秀英就在客厅里铺了个行军床,随时准备照顾老人。
有时候一晚上要起来三四次,给老人翻身、按摩、喂水。
"秀英,你这样熬下去身体会垮的。"邻居李大妈看着王秀英日渐憔悴的样子,很心疼,"要不你跟建华说说,花钱请个护工吧。"
"没事的,我身体还行。"王秀英虽然很累,但从来不抱怨,"再说请护工也不便宜,建华在外面赚钱也不容易。"
这一年,王秀英几乎没有离开过小区。
除了买菜买药,她的所有时间都花在照顾刘桂花上。
她推掉了所有的社交活动,连过年都没有回老家看父母。
刘建华还是每个月打几次电话,但是通话时间越来越短,询问得也越来越简单。
"我妈怎么样?"
"奶奶很好,您放心工作吧。"
"那就好,辛苦你了。"
电话里的感谢也越来越形式化,仿佛王秀英的照顾已经理所当然了。
但王秀英从来没有计较过这些。在她心里,刘桂花就是她的亲人,照顾老人是她的责任和义务。
05
第四年,王秀英自己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了。
长期的劳累和缺乏休息,让她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和慢性胃炎。每天早上起床,她都感到腰痛得厉害,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着照顾刘桂花。
"秀英,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差?"刘桂花有一天突然注意到王秀英的异常。
"没事,可能是最近没休息好。"王秀英勉强笑了笑,"奶奶您别担心。"
但是腰痛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弯腰给老人喂饭都困难。王秀英只好偷偷买了止痛药,疼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吃一片。
胃病也越来越重。由于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精神压力,王秀英经常胃痛,吃不下饭。但她不敢让刘桂花知道,怕老人担心。
有一天,王秀英正在厨房做饭,突然胃痛得蹲在地上起不来。刘桂花在卧室里听到动静,着急地喊:"秀英,秀英,你怎么了?"
"没事,奶奶,我马上就好。"王秀英强忍着疼痛,慢慢站起来继续做饭。
邻居们看到王秀英越来越瘦,都很担心。
"秀英,你这样下去不行啊。"楼下的张大爷说,"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是啊,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对门的王阿姨也劝她,"要不你跟建华商量商量,让他回来照顾他妈,或者请个护工。"
"没关系,我还撑得住。"王秀英总是这样回答,"奶奶现在最需要人照顾,我不能丢下她。"
这一年,刘建华回家的次数更少了。他说工地上的活儿忙,走不开。偶尔打个电话,也是匆匆几句就挂了。
有一次,王秀英忍不住在电话里提到了自己身体不太好。
"哦,那你要注意身体。"刘建华的语气很平淡,"我妈那边怎么样?"
"奶奶很好,您放心。"王秀英又把话题转回到刘桂花身上。
"那就好。我这边还有事,先挂了。"
电话挂断后,王秀英心里有些失落,但她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她觉得刘建华在外面工作压力大,不愿意给他添麻烦。
四年来,王秀英用自己的钱给刘桂花买药、买营养品,花了不下两万块钱。她从来没有跟刘建华要过一分钱,也从来没有抱怨过。
邻居们都说,王秀英这样的好人,现在太少见了。刘桂花也经常说,王秀英比她的亲生女儿还要孝顺。
但是王秀英自己心里清楚,她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她多么希望刘建华能回来,哪怕是分担一点照顾的责任,或者给她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可是她从来没有主动开过口。在她看来,既然当初答应了照顾老人,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2024年11月15日,王秀英终于撑不住了。
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腹痛,整个人瘫软在地上。
路人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的话像晴天霹雳一样击中了她。
"你的胃已经糜烂得很严重了,必须马上手术。"医生严肃地说,"再拖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手术费需要多少?"王秀英颤抖着问。
"大概四千多块钱。"
四千块钱,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王秀英来说,是一笔巨款。
她翻遍了所有的积蓄,只有一千多块钱。这四年来,她把大部分钱都花在了照顾刘桂花身上。
王秀英在医院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还是决定去找刘建华。
她觉得自己照顾了他母亲四年,现在有了困难,他应该会帮忙的。
傍晚六点,王秀英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响了刘建华家的门。
刘建华昨天刚从工地回来,正准备明天再走。
"建华,我想跟你商量个事。"王秀英的声音有些发颤。
"什么事?"刘建华的语气很冷淡。
"我今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必须马上手术,需要四千块钱。我想...想跟你借一下。"王秀英说这话的时候,脸都红了。
刘建华的脸色立刻变了:"借钱?"
"对,我会还的,等我身体好了,我去找份工作..."
"王秀英,你搞清楚,我又没求你照顾我妈,是你自己愿意的。"刘建华的话像刀子一样刺进王秀英的心里,"现在你生病了,凭什么要我出钱?"
王秀英感觉脑袋里嗡的一声,整个人都愣住了:"建华,我照顾奶奶四年了,四年啊..."
"那是你自己愿意的!"刘建华的声音更冷了,"我从来没有求过你,也没有答应过给你什么回报。别人的善心不是你道德绑架的理由!"
"我不是道德绑架,我只是..."王秀英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你只是什么?觉得我应该感恩戴德?"刘建华冷笑一声,"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你对我妈好,肯定是图什么。现在图穷匕见了吧?"
"我没有图什么,我真的只是..."
"行了,别演了。"刘建华不耐烦地摆摆手,"我没钱借给你,你另想办法吧。"
说完,他"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王秀英站在门外,整个身体都在颤抖。
四年,整整四年啊!她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刘桂花,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搭上了自己的健康,到头来却换来这样的话。
她慢慢走下楼,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回到家里,王秀英坐在沙发上,四年来积压的所有委屈和绝望一下子全部爆发出来。
她抱着头痛哭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我到底图什么?我图什么啊?"她一边哭一边问自己。
是啊,她图什么呢?图刘建华的一句感谢?图他偶尔买点营养品?还是图他今天这样的羞辱?
王秀英哭了整整一夜,哭到天亮,哭到没有眼泪。
第二天凌晨三点,整个小区突然被一阵巨大的砸门声惊醒。
刘建华从床上弹起来,冲到门口一看,整个人彻底傻眼了——
自家的防盗门被砸得面目全非,门框都歪了,地上到处都是破碎的金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