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工作了十几年,本以为凭借经验和资历能稳步上升,结果在35岁这道坎上被裁员,人重新被推向了社会。茫然,愤怒,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合时宜”了。这仿佛是个人的不幸,是“我”倒霉,是“我”运气不好,是“我”不够努力。
和伴侣一起奋斗多年,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投进了房子这个无底洞。看着不断上涨的房价,看着孩子上学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感到筋疲力尽。仿佛这只是个人的经济压力,是“我”不够能干,是“我”起步太晚。
看着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一边心疼,一边又不得不推着他们向前。在朋友圈看到各种“牛娃”的成功故事,在夜里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仿佛这是身为父母的教育内卷,是“我”想得太多,是“我”给自己找罪受。
似乎这都是个人的问题,其实是时代的问题。
我们的个人挣扎,不过是社会转型在每个人身上投下的影子,正在经历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历史进程的一个部分。
一、速度社会的终结与风险社会的来临
要理解当下的处境,首先要看清所处的时代。
过去四十年,中国是一艘全速前进的巨轮,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奔跑。社会的核心驱动力是“发展是硬道理”,是“效率至上”,是“致富”。我把这艘巨轮称之为“速度型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机会主义盛行,只要敢冲敢闯,就能搭上时代的顺风车。每个人都相信,只要跑得足够快,就能甩掉身后的风险,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没有哪艘巨轮可以永远全速前进。
我们用4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必然要承受这200年被压缩的痛。当速度达到临界点,当粗放式增长的红利耗尽,当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时,这艘巨轮开始减速,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险型社会”。
风险型社会的驱动力不再是“致富”,而是“避险”。
人们不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开始警惕风险。环保、数据、金融,这三大系统的风险开始浮出水面,倒逼着进入“第二轮现代化”。
那么,社会转型是如何具体地投射到每个人身上的呢?我们一起拆解一下,看看那些看似“个人”的困境,是如何被这个大漩涡所塑造的。
职业困境:从“速度型”到“安全型”的转变
35岁失业,好像是企业在淘汰人。实际上是产业结构调整在具体的人身上的投影。
在过去的速度型社会里,追求规模和速度,因此对“人力”的需求是无限的。无论是互联网大厂的扩张,还是制造业的产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堆砌。所以,人的资历、经验,在那个时代是重要的资产。
但现在,当经济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安全”和“质量”时,企业不再需要大量“冗余”的人力来维持规模,而是需要更高质量的“精准”人才。大厂的组织架构开始扁平化,制造业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
于是,曾经引以为傲的经验,在新的规则下,不再那么值钱,自然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牺牲品”。正如一位大厂被裁中层在小红书热帖里所说:“35岁失业不是转型,是淘汰;社会把‘冗余’两个字写在我脸上。”
这种失业,与个人的努力与否无关。
买房困境: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房价高了,买不起;房价跌了,又不敢买。
在过去几十年,城市化是最大的红利。把户口迁到城市,房产、身份、未来,都绑定在了这个高速运转的引擎上。房产不仅是居住,更是信心和财富的象征。然而,随着户籍政策的放开,一个全新的社会身份分层正在出现。
你可能拥有城市户口是“市民”;而你的老乡,可能只是“半市民”,他们住在城市的城中村,工作在城市的工厂,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还有些年轻人,他们是“流动市民”,户口在城里,但工作和生活还在县城,像一个候鸟,永远找不到安身之所。
这种新的社会分层,意味着城市化的红利正在向少数人集中。所拥有的房产,是居住功能,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陷阱”。买房也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也可能成为一个不断吞噬现金流的巨大负担。一位农村00后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说:“户口进城了,可村里宅基地不让卖,城市保障房排不到,我算哪门子市民?”
这是城市化转型在个人身上投下的困境。
教育焦虑:社会流动机制的重构
在过去,社会流动的最主要通道是高考。高考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的公平赛道。但现在,这条赛道正在分化。中考分流,“双减”政策,都意味着教育正在从“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向“多元分流”的立交桥转型。
在“双减”政策下,教培黑市从K12转向了“非学科素质”。家长们不再卷奥数,而是开始卷“少儿哲学”、“少儿MBA”。这种焦虑,不是因为家长想不开,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正在悄然变化的新规则:学历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证,多元的、非标的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焦虑,正是“未完成的现代性”的体现。
我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社会组织、公共理性等“人的现代化”指标依然滞后。因此,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是跟不上的,只能用最原始的“内卷”方式来应对。
二、从我倒霉我在历史中
这是改变的起点。必须首先从“我倒霉”的受害者心态中走出来,认识到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这种认知上的跃升,可以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转而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审视处境。
1.职业策略:从“爬梯子”到“找平台”
过去的职业生涯是一座梯子,只需要一步步往上爬,就能获得成功。但现在,梯子已经断裂。不能再把职业规划简单地理解为“升职加薪”,而是要从“找平台”的角度来思考。
a.识别新平台
当旧的产业在重构,新的产业也在诞生。当“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被写进“十五五”规划,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资源将向这些领域倾斜。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再是互联网大厂,而是那些正在崛起的“绿色经济”、“智慧农业”、“银发经济”等新平台。
b.成为“蓝领”专家
在所谓的“中产下流化”中,一些技术型蓝领的“技能溢价”反而越来越高。因为在制造业的转型中,那些能够操作复杂设备、掌握核心技术的工人,变得比普通白领更稀缺。所以,可以调整职业规划思路,从“我要做白领”,转向“我要成为一个高技能人才”。
c.重新定义“工作”
当传统的职业路径失效,需要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比如,那些新失业群体中出现的“全职儿女”,他们身上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藏着一种对既定规则的消极抵抗。这是一种新的“生活策略”,它不符合传统的社会标准,但它是一种对现实的适应。工作,也许不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职业,而是一种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生存技能组合。
2.资产策略:从“买房”到“买未来”
城市化的“增量”阶段已经结束,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去思考资产配置。
a.重新评估房产
在“城乡双轨制2.0”的背景下,房产的价值正在分化。户籍放开后,一些城市的房产不再仅仅是居住,而是与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深度绑定。需要重新审视房产,它是否真的能给你带来这些资源?如果不能,那么它可能正在贬值。
b.警惕“技术利维坦”
在“数字化治理”中,看到了健康码的退场,也看到了同样的技术被迁移到了“一老一小”的精准管控上。可以说,技术并非中立。在数字时代的资产,不仅仅是房产,还有数据和隐私。学会识别并警惕那些以“便利”为名,实则在收割数据的行为。保护数字资产,就是保护未来。
c.参与“风险共担”
当医保池子提前穿底,当“银发税”被提上讨论日程,这都意味着,过去的“个人养老”模式正在失效。未来的趋势是“风险共担”。个人的资产策略,不能只停留在投资上,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公共制度的建设中来。
3.教育策略:从“应试”到“生存”
a.培养孩子的“自反性”
贝克的“自反现代化”说,在风险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选择和处境进行反思。不能再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自反性”的人,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质疑权威、适应变化。
b.拓宽孩子的认知边界
网络亚文化如“发疯文学”、“电子木鱼”,看似是无意义的消遣,但它们背后是价值观的“碎片化自救”。我们不能再用单一的、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孩子。相反,要拓宽他们的认知边界,让他们理解并尊重多元的价值观。
c.拥抱“非应试”技能
当“躺平”和“内卷”成为一种“生活策略”,当年轻人开始用“不结婚、不负债”来回应转型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能再用传统的成功标准来衡量孩子。而是要培养孩子一些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生存的“非应试”技能,比如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创造力,这些才是他们在社会大转型中真正的护身符。
三、你,就是时代本身
你,就是社会转型漩涡的中心。
从现在开始,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都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走向,更是对这个时代的正确响应和积极拥抱。
你,就是时代本身。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