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个体生活和人类历史中最常见的现象。
从宗教到哲学,从文学到心理学,几乎每一个思想领域都要探索苦难的本质。古希腊悲剧让人明白命运的不可逃避;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基督教的救赎神学,更是以苦难作为人类存在的底色。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苦难究竟有什么意义?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块沉重的枷锁,还是一种独特的机遇和启示?
透过C. S.路易斯《痛苦的奥秘》提摩太·凯勒《走过苦难》等五本讲述苦难的经典,可以发现苦难的五个特点,并借助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为其找到出路。
苦难是生命的必然
人类常常把苦难当作“不幸的插曲”。可如果翻开历史的长卷,就会发现:苦难才是生活的常态。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短短几十年,人口锐减三分之一。街道成了坟场,城市化为废墟。很多人绝望地问:这是上帝的惩罚吗?可就在死亡阴影下,医学被迫向前进步,城市治理得到反思,文艺复兴也在劫后余生中萌芽。
中国历史亦复如是。唐末黄巢起义,源于连年饥荒与赋税压榨;明末流寇横行,背后是小冰河期造成的粮荒与统治腐败;清末太平天国风暴,表面是宗教冲突,实则也是因百姓再难忍受苦难。
至于个体,从孩童时的疾病,到少年时的考试失败,再到成年后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乃至晚年的孤独和死亡。苦难伴随一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看清苦难的必然性,可以说是直面人生真相的第一步。
苦难是人性的镜子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共富贵易,共患难难。苦难也是一面残酷的镜子,它能剥掉所有伪装,让人性赤裸裸显现出来。
《圣经·约伯记》里的约伯,在财富、子女和健康全都被剥夺后,仍然坚持信仰,最终迎来新生。在二战的集中营里,幸存者普里莫·莱维记录下最真实的场景:有人为了多一口面包而出卖朋友,有人却在饥饿中仍与陌生人分享食物。
中国的历史同样如此。抗战沦陷时期,北平陷落,有人选择沉默与苟且,甚至与侵略者合作;但也有人毅然投身抗战,宁死不屈。正是在巨大的民族苦难中,懦夫与勇士被分开了。
托马斯·卡莱尔说“灾难并不会创造品格,它只会揭示品格。”苦难不会自动让人变好,但它一定会让人“显形”。它摧毁伪装,却照见灵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宁愿在苦难中与真诚之人同行,而不愿在安逸中与虚伪者为伴。
苦难是成长的课堂
如果说安逸让人沉睡,苦难则把人推向清醒。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忍辱负重,最终写下《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海伦·凯勒在黑暗与寂静中摸索,却最终写下:“黑暗教会我珍惜光明,寂静让我更加热爱声音。”
▲海伦·凯勒通过触摸识字
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的发现:经历重大创伤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所谓“创伤后成长”,他们比以前更坚韧、更懂得珍惜。
苦难不仅磨砺个体,也能改变社会。美国黑人在种族压迫与苦难中奋起,催生民权运动,把“人人平等”的理想落到实处。一战二战的苦难教训,催生出国际法和《世界人权宣言》,奠定了战后八十年的世界和平。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一个人或社会若能在痛苦中站起来,其灵魂就会更厚重;若能在苦难中守住信念,其精神就会更高贵。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就是把自身矮小、口吃、多病的苦难变成了成长的课堂。
苦难是意义的召唤
若将苦难若只当作痛苦,那它就是毁灭;但若赋予意义,它就能够升华。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地狱里发现:即便在死亡边缘,人依然能选择态度,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他说:“人可以被剥夺一切,但最后的自由是选择如何面对苦难。”曼德拉在狱中27年,没有被仇恨吞噬,反而以宽容赢得了整个民族的心。
在许多宗教信仰中,苦难甚至被视为获得超越智慧的途径。犹太教中,犹太人把自身的苦难视为背叛上帝的苦果以及被拣选者的幸运“奖励”;基督教中,耶稣十字架上的苦难,是对世界的救赎;佛教中,苦难是轮回的必然,是获得觉悟与解脱的必经之路。
所以问题不是“会不会遭遇苦难”,而是“当苦难来临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它”。这是一个关乎哲学、历史,也关乎每个人日常生命体验的问题。
也正因此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反复说到,缺陷带来的自卑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对待乃至超越缺陷。
-5-
苦难是颂歌的反面
然而,说到这里必须强调:苦难本身并不高贵。
苦难可能使人坚强,但同样可能使人麻木;它可能让人产生同情心,也可能让人心变冷硬。苦难不是礼物,它只是现实。我们不该把苦难美化为“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更不该把他人的苦难当作某种“必然牺牲”。社会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制造更多苦难,而在于减少不必要的苦难。
所以作家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王朔也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歌颂苦难,就是对受苦者的二次伤害。真正成熟的态度是:不回避它、不浪漫化它,而是在其中寻找穿越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