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路径可以通往实相,它会自然降临到你面前。只有当你的心和脑都变得单纯而清晰时,爱才会出现。
实相是事物如其所是的样子,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生命、世界、自我在 “无遮蔽状态” 下的直接显现。它从未远离,只是被我们语言和思维所创造的“标签”(好坏、顺逆、得失)和概念,及其所引发的分别、执着和妄念遮住了。
心性本自圆满,差异只在于是否被思维所制造的妄念遮蔽。
当我们试图用 “思维规划的路径”、“行动构建的阶梯” 去 “抵达” 实相时,反而会因为这些刻意的路径和行动,强化了自我的分裂感、分别心与执着,最终将实相彻底遮蔽。
路径的本质,就是思维的 “工具化构建”。实相不是 “远方的地点”,也不是未来的成就,而是 “当下的存在本身。思维构造的路径反而会成为 “看见” 的障碍。
“试图通往” 的动作,本身就是 “自我的强化”和对当下的否定。不仅制造了 “当下的我” 与 “实相” 的分裂,也制造了 “当下的我” 与 “未来的我” 的分裂。
路径必然伴随“分别和执着,而分别和执着正是实相的 “遮蔽物”。任何 “路径” 都有 “好坏、对错、优劣” 的评判和分别,并进一步固化 “执着。
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 “没有路径可以通往实相”,并不是让我们 “什么都不做”,而是让我们放下 “用思维和行动构建路径去追求实相” 的执念。不再把实相当成是 “未来需要抵达的目标”、意识到实相就蕴藏在超越二元,放下分别和执着、去除语言和思维遮蔽的此刻。把注意力从 “未来的路径和目标” 拉回 “当下不选择、不评判和不比较的觉察。
这种无功利、无为和不刻意的全然觉察,即是行动和路径。
实相本来就在这里,只是我们之前被 “路径”、“目标”、“自我”、“标签”和“概念”挡住了眼睛。
正如三祖僧璨所言的:“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刻意止息妄念,本身就是一种妄想和执着,只会让心更加动荡。执着于动静两边,怎能体认超越二元的圆融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一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灵性智慧和哲学洞见,挑战了传统修行中常见的“路径依赖”(如仪式和冥想技巧等)。
强调了真理是超越形式、无法被刻意捕捉的。真正的顿悟是突然的、自发的,而非通过刻意的练习达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