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唤醒与重构进程中,艺术家于海波凭借独树一帜的综合材质创作路径,搭建起连通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他近年打造的《救赎》系列,以宋代建窑灰釉建盏为基底、中国传统大漆为核心媒介,在残缺与弥合、实用属性与艺术表达、历史积淀与当代视角的碰撞间,不仅让沉睡千年的古器重焕生机,更构建出一套关乎文化传承、精神信仰与时间哲思的艺术语言。这组作品绝非简单的材质拼接,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深度叩问。
一、宋代建盏:从 “茶器之冠” 到时光遗珍
要读懂《救赎》系列的深层意涵,需先回溯建盏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阶段,从皇室贵胄到文人阶层,“点茶” 习俗风靡朝野,而建窑烧制的建盏,正是这场文化盛宴里不可或缺的核心器物。因其胎体厚重、釉面莹润,既能完美呈现茶汤的色泽与温度,又能在点茶时形成 “雪乳花” 般的汤花,建盏被誉为 “专为茶而生的器具”,更有 “茶器之冠” 的美称。
彼时的建盏,远非普通生活用品,而是宋代审美趣味与生活哲学的具象体现 —— 它见证过宋代文人 “试新茶” 的闲适意趣,承载着蔡襄《茶录》中对茶道的精细考究,更融入了宋代士人 “格物致知” 的精神追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点茶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建盏的实用价值也随之消解。这种 “因茶而生,随茶而淡” 的宿命感,让这批曾经的文化符号慢慢沦为博物馆展柜里的 “历史标本”。更令人惋惜的是,历经千年时光侵蚀,现存的宋代建窑建盏多有残缺:或口沿破损、或釉面开裂、或胎体断裂,那些明显的裂痕与缺口,仿佛是时间在古器上留下的印记,默默诉说着被遗忘的岁月沧桑。
于海波在这些破损建盏中,看到的不是 “残缺的古董”,而是 “待唤醒的文化脉络”。他深知,这些裂痕并非建盏的 “终点”,而是为其赋予新意义的 “起点”—— 正如历史断层往往是文化新生的契机,建盏的残缺,恰好为当代艺术的介入提供了独特入口。
二、大漆弥合:双材交融的共生对话
于海波选择大漆作为与建盏对话的媒介,绝非偶然。大漆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材料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便被用于器物装饰与修复,其黏合度高、耐候性强、色泽醇和的特性,使其成为 “连接材质与时间” 的理想载体。更重要的是,大漆与建盏同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建盏承载宋代生活美学,大漆凝聚古人对 “材美工巧” 的追求,二者的结合,本质上是一场 “同源文化的重逢”。
在《救赎》系列的创作中,于海波的 “弥合” 并非简单的 “修复”—— 他不追求将建盏还原为 “完美无缺” 的原始形态,反而有意留存残缺印记,让大漆顺着裂痕自然延展,在瓷与漆的交界形成 “新的衔接面”。建盏的瓷质坚硬冷冽,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大漆的质地温润细腻,蕴含手工创作的温度。当乳白或深红的大漆沿着建盏的灰釉表面渗入裂痕,两种材质在视觉与触觉上形成鲜明对比:瓷的 “刚” 与漆的 “柔” 相互映衬,古器的 “旧” 与新漆的 “润” 彼此对话,裂痕处不再是 “残缺的证明”,反而成为 “艺术表达的焦点”。
这种 “碰撞式共生”,让每件作品都拥有独特的叙事性。观者能清晰看到大漆如何 “包裹” 残缺瓷片,如何在缺口处形成自然弧度,如何让原本断裂的建盏重新连成整体 —— 这一过程既似 “时光回溯”,又如 “文化缝合”,大漆不仅弥合了建盏的物理裂痕,更填补了历史与当代之间的 “认知断层”,让观众在材质碰撞中,感受到传统文化 “既古老又鲜活” 的生命力。
三、漆艺技法与佛造像:信仰的含蓄共鸣
若说大漆与建盏的结合是《救赎》系列的 “物质基础”,那么漆艺技法的运用与佛造像的融入,则为作品注入了 “精神内核”。于海波在大漆弥合的基础上,娴熟运用识绘、堆塑、堆填、剔刻、修磨等传统漆艺技法,每种技法的选择,都服务于 “隐约可见的佛造像影像” 这一核心表达。
“识绘” 以纤细笔触勾勒佛像轮廓,却不做清晰刻画;“堆塑” 与 “堆填” 让佛像局部微微凸起,形成微妙立体感,又经 “修磨” 后变得柔和,避免生硬;“剔刻” 在漆层表面刻出浅细纹路,让佛像衣纹与姿态随光线变化若隐若现;“修图” 技法则让大漆表面形成细腻肌理,为佛造像呈现铺垫底色。最终呈现的佛造像,既非寺庙中庄严的实体雕塑,也非画作里清晰的图像,而是 “似有若无、如幻如真” 的影像 —— 正面观瞧时可能隐于漆色中,侧光下却能显露出淡淡轮廓;近处审视时模糊难辨,远处眺望时则透出禅意姿态。
这种 “含蓄的佛造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体系形成深度共鸣。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 “救赎”“慈悲”“涅槃重生” 的理念,与《救赎》系列的主题高度契合。于海波并未将佛造像作为 “符号” 强行叠加,而是让其与建盏的残缺、大漆的温润融为一体:破损建盏如同 “世间残缺”,大漆弥合如同 “慈悲救赎”,隐约的佛造像则如 “信仰微光”—— 它不刻意说教,却能在观者凝视中唤起内心的平静与思考,让作品超越 “器物修复” 的层面,升华为 “精神共鸣” 的载体。
四、价值新生:从实用器物到当代艺术的跨越
《救赎》系列最具突破性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建盏的 “物质属性” 与 “价值定位”。宋代时,建盏的核心价值是 “实用性”—— 它是为 “点茶” 而生的工具,存在意义与 “茶” 紧密绑定;当点茶文化消失后,建盏的价值局限于 “文物属性”—— 成为博物馆中供人观赏的 “历史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及精神需求脱节。而于海波通过大漆弥合与艺术再创作,让建盏实现从 “实用器物” 到 “当代艺术品” 的跨越,其价值也从 “实用价值”“文物价值” 升级为 “艺术价值” 与 “精神价值”。
这种 “价值重塑” 并非否定建盏历史,而是对其价值的 “拓展与激活”。于海波保留了建盏的 “宋代特质”—— 灰釉表面、古朴造型、历史痕迹,这些都是建盏 “身份的标识”;同时,他借大漆与佛造像为建盏注入 “当代灵魂”—— 它不再是 “过去的遗物”,而是 “当下的艺术表达”,观者欣赏作品时,既能感受宋代茶文化的厚重,也能体会当代艺术的创新,更能在佛造像影像中获得精神慰藉。
更值得关注的是,于海波在创作中引入 “人工营造的‘岁月磨损’” 手法:他先以漆艺技法绘制完整佛造像,再通过刻意的打磨、刮刻,在漆层表面制造 “历史磨损” 痕迹 —— 这些痕迹并非自然老化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对时光痕迹的 “艺术化复刻”,却比自然痕迹更具张力。这种手法本质是对 “时间” 的艺术表达:既营造出 “千年沧桑” 的视觉效果,让作品更具历史厚重感;又借 “人工创作” 的属性,提醒观者 “历史并非不可触碰,传统文化可通过当代艺术重新诠释”。
正是这种 “时间的双重性”,让《救赎》系列拥有唤醒观众 “新认知” 的力量。当观者面对一件布满裂痕、却被大漆温柔包裹,且隐现佛造像的建盏时,会自然思考:残缺是否也是一种美?历史是否可以被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这些思考,正是于海波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的 ——“救赎” 不仅是建盏的重生,更是观众对传统文化认知的 “更新”,是当代人对 “历史与当下关系” 的重新审视。
结语:于弥合间探寻文化新径
于海波的《救赎》系列,以建盏为根基、大漆为纽带、佛造像为灵魂,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它向我们传递:传统文化的 “鲜活”,不在于将其收藏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内,而在于用当代艺术语言为其注入新生命力;历史器物的 “价值”,不在于其 “完美无缺”,而在于其能承载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人们常追求 “新奇” 而忽视 “过往”,追求 “圆满” 而排斥 “残缺”。《救赎》系列却以 “破损” 为起点,以 “弥合” 为方式,以 “救赎” 为主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残缺中藏着新生可能,历史中藏着当下答案,传统文化不是 “过去的负担”,而是 “未来的资源”。
当我们凝视那些被大漆弥合的建盏裂痕,在漆色中捕捉佛造像的微光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场文化的 “重生”—— 这场重生,属于宋代建盏,属于中国传统漆艺,更属于每一个渴望在历史中寻找精神归宿的当代人。于海波用《救赎》系列证明:只要方式得当,千年文化脉络,总能在当代土壤中绽放新的艺术之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