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将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开学体验。
非遗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巧妙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的桥梁,让学生们能够更亲近传统文化,在心中播下热爱民族瑰宝的种子,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当古老非遗遇上活力校园,能够碰撞出哪些传承与创新的火花?让我们跟随镜头去看一看。
▲ 9月9日,“开学第一课之非遗进课堂”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武川小学城东校区开展。50名学生齐聚一堂,沉浸式体验非遗扎染技艺的独特魅力。非遗传承人通过生动讲解扎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点燃了学生们的兴趣,让大家对这项古老技艺有了初步认知。
金东亮/文 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9月5日,一场以“触摸非遗大漆,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开学非遗第一课”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漆艺术研究中心举行。
漆艺术研究中心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展厅,逐一讲解陈列的漆画、大漆文创产品,从大漆的天然属性到“百层千面”的髹涂工艺,用通俗语言揭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随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简单的漆艺装饰手法,亲手触摸大漆,近距离观察漆色在器物上的微妙变化,感受精湛的大漆技艺。
李秋云 李玉曼/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供图
▲9月2日一早,欢快的芦笙声在贵州省雷山县丹江小学回荡,一场充满苗族风情的“开学玩两天”活动拉开帷幕。学生们身着绚丽的苗族服饰,跳起民族舞蹈,清脆歌声与灵动舞姿展现蓬勃朝气;教师合唱《侗歌声声心向党》,旋律悠扬,表达对祖国的深情,赢得阵阵掌声。
手工创作区热闹非凡,学生通过“童漆绘扇”“妙笔绘盘”“苗族扎染”等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技艺。暑期特色作业展上,剪纸、编织等作品琳琅满目,尽显学生巧思。
5年来,丹江小学将非遗融入教育教学,通过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手工创作等形式,让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动手做、开口唱、跟着学,近距离接触、学习非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苗绣体验、芦笙演奏、苗族歌谣学唱等与非遗相关的内容,都被巧妙地融入活动,不是生硬地教,而是让大家边玩边学。”雷山县丹江小学副校长张秀梅表示。
本报记者王雪峰/文雷山县丹江小学供图
2025年9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开学第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