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今年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拿下最佳影片奖,现在正在国内院线公映,是值得推荐的好片。女主角玛丽亚只有热恋的时候才过夏天,余者都是秋冬季,有的人倘若不经过一番挣扎与痛悟是很难走出情绪的季节。
玛丽亚刚刚走出糟糕的婚姻,迅速爱上一个拿着吉他的男人,觉得在哪里见过他,这次是漫长的自我催眠的开始,爱开始痛苦就跟着开始。观众在上帝视角已经在开篇就可以用同情她的“处心积虑”。电影并非只是聚焦与男女之爱的流转,实际上是更复杂的社会角色的感受。看过电影的观众或许感叹,并非东亚才有母职焦虑,还以为这是一种地域性流行?只要生了孩子,如果孩子再多一些,哪怕是高福利的挪威,女人照样焦虑。并且从电影里也能看出来,“北欧”的男人好像主要负责赚钱,陪娃玩,但是更琐碎的家务就落到女人身上。更让人唏嘘的是,电影还稍微揭开了一些真相,北欧国家的职场也并非完全不内卷,玛丽亚是被迫成为自由职业者,她对交付客户的方案一样焦虑。有没有可能北欧看起来佛性,仅仅是因为资源匮乏,很多人只能被迫摆烂。与不少东亚亲密关系主题电影如出一辙的是,母职的焦虑包括对于丈夫、子女因为焦虑而产生的偏执控制欲是可以“遗传”的,玛丽亚与她的妈妈,她与自己的女儿,重复着关心则乱,互相指责但又无法彻底独立的拧巴关系。两代母亲都把赞美作为一种筹码,母亲表扬肯定了女儿,孩子是不是应该态度好一些,请尊重点。从女儿的角度来看,这种表扬是拧紧螺丝的一次用力。
不过让我觉得很舒服的地方在于北欧人的边界感,玛丽亚的闺蜜其实完全知道男主的恋爱史,大概也知道他是一个很自我,爱自由的男人,所以当玛丽亚向她倾述自己婚姻痛苦时,她首先从正面的角度肯定男主的“牺牲”,礼貌有分寸。同样,玛丽亚在街头跟男主吵架,已经发展到激烈地打自己嘴巴程度,不远处咖啡馆窗边的男主同事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切,依然很体面地露出灿烂的笑容,与玛丽亚挥手打招呼。这种“冷漠”反而是好的,它让当事人的困境尽量没有社会性,而是家庭的自我的。我比较反对在一些个人成长的问题硬上价值,使其成为广场上被围观的社会学样本。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命题是普适性,根本的。或许,人是不应该接受外界杂音的控制,但对自己的“修整”其实从未停止过,甚至它不一定全然是坏的。
至少,女主“修整”自己获得了救赎,她说服自己对方是一个善良的好男人,问题仅仅在于她不够爱自己,当爱暂停时才能得到爱。当玛丽亚相信了这一切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可以平静地与男主坐在一起喝咖啡道别,也可以平静地接受女儿的挖苦,但又拥抱在一起哭泣。与其让别人硬控自己,是不是自己先下手,“我”这一生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困境在不在我的命题,都是孤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