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
檐牙半点能多少?滴入苔阶一寸青。——宋 杨万里《秋雨叹十解 其七》
白天的时候,缠缠绵绵的秋雨无声无息地飘落,不见半点声响,可待到夜深人静时,却能清晰地听见它滴落的声音。
秋雨这般韵味,只宜沉醉其中,细细聆听,方能领略幽微深邃之美,却不堪在清醒时独自面对这份寂寥,更添惆怅。
那如月牙般的屋檐边上,能承载多少雨滴?可是,那偶尔滴落的几点雨珠,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它们不断地滴落在青苔遍布的台阶上,经年累月,竟让台阶也染上了一抹醉人的青翠之色,生机勃勃,见之忘俗。
秋日寂寥,秋雨添愁,特别是寒意泠泠的秋夜,万籁俱寂,辗转难眠的诗人听着窗外雨打芭蕉,万般感慨都上心头。
可当他想到秋雨虽寒,却也能滋润出一抹青葱之色,不由得又心头一振,眼前一亮,纵是时节向晚,也有生机无限。
“檐牙半点能多少?滴入苔阶一寸青”,读杨万里此句,想到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都是生命的律动。
厌听点滴井边桐,起看空蒙一望中。
横著东山三十里,珍珠帘外翠屏风。——宋 杨万里《秋雨叹十解 其四》
井边的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最是令人生厌,索性披衣起身,望向那烟雨迷蒙的远方天空。
那连绵三十里的东山横亘在雨雾尽头,宛如翠玉雕琢的屏风,垂挂在珍珠般透亮的水帘外。
钱钟书说,放翁善写悲,诚斋善写乐。深以为然,杨万里总能从细微寻常的景物中,发现美。
阴雨缠绵的晦暗时节,气度从容的他,能够以雨幕为帘,以山峦为屏,看到一片澄明之境。
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首秋雨叹,就是杨万里精神的自足与超越。
此诗作于其晚年退居家乡吉水期间,所以,这东山自是故园的东山,更是他博大胸怀的写照。
虽然退隐江湖,但他并非不闻窗外事,依旧心怀家国天下,若井桐为俗世,东山则是境界。
似雾如尘有却无,须臾密密复疏疏。
忽忘九月清霜晓,唤作蒙蒙二月初。——宋 杨万里《秋雨叹十解 其九》
这秋天的雨丝啊,似雾非雾,如尘非尘,它明明存在,可我们却难以寻觅它的踪迹,转眼间又从细密转为稀疏,织就了一张变幻莫测的网。
眼前这清丽的景象,一时间竟然让我忘记此刻已经是农历九月时节,这是个有着清霜的拂晓,而我错却把这秋雨当作了二月里蒙蒙的春雨。
一城秋雨豆花凉。秋雨自带寒凉,所以,人们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何况亦是深秋的霜降时节,但这拂晓时分的秋雨,在诗人眼中却如春雨。
没有寒凉,只有温润,原来,秋天也不全是萧条,只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不老的童心,便是泠泠秋意,也蕴含生机盎然的春意。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既然不能留住似水年华,何不以豁达和超然的心态面对?秋霜是成熟,春雨是希望,只要心怀热爱,二者并无区别。
杨万里这首秋雨叹笔调轻快,语言平易自然,诗风清新活泼,展现了诚斋体的独特魅力,赞秋雨变幻莫测之美,叹时光流逝里的愈老弥坚。
参考资料:
《诚斋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