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鱼趣·人生
吴立群
【钓桥观鱼知得失】
![]()
宜兴横山水库中央位置,原先有个钓桥村,那里有我父辈的家。钓桥村因位于太华山区“七十二涧下西洋(西洋渚)”的汇集处,历史上便形成了“钓桥观鱼”的著名景点。据万正初提供的史料称,每年汛期,洪水直流太湖,鱼儿便成群结队,蜂拥而上。站在桥上观望,景象十分壮观,张渚、太华、戴埠、横涧一带的人会前往观赏。
第一批上水的鱼,人们都不捉,因为“首领不能斩”,如果第一天就捉鱼,第二天鱼就不上来了。等到退水时,村民用鱼网、畚箕、菜篮、钉钯等工具捉鱼,一人一天少则几十斤,多则上千斤。但这是钓桥人的苦中作乐,因为水库修筑前,同样因为洪水,钓桥人吃足了苦头。
乡间民谣:七十二涧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无衣无食泪汪汪,背着箩筐走他乡。所以,我的感受是,未建水库时,人们虽然能观鱼、捉鱼,但失去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水库建成后,小奇观虽然失去了,但宜兴得到了知名度、影响力更大的景观——以横山水库、大觉寺为核心的国家4A级景区,这样的得失,何乐而不为呢?
【茶园捞鱼知苦乐】
![]()
小时候生活在张渚茶园村,到河塘里耥蛳螺、在山涧里捉鱼蟹便是家常便饭。初二暑假,我看见邻居家门口竖着一柄耥蛳螺的网,稀罕之余,便借了去耥蛳螺。
该网状如网兜,适用于河道、池塘等有淤泥水体,可是山区涧塘里满是鹅卵石,且高低不平,根本无法耥到蛳螺。跑了几处涧塘,我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归。
半路上,看见有农民正在一处涧塘用水泵抽水灌溉稻田。水面浅下去一半,无数平日里优哉游哉的鲹鲦正成群地游到东又突然游到西,水越浅,鱼越骄躁不安。但涧塘毕竟始终保持着较大的水面,农民的目的也不是捉鱼,于是就自顾自地照看农田去了。
我独自在涧塘边看了半天,觉得可以用耥蛳螺网试着捞鱼。果然,第一网就捞到了好几条。信心一下子大增,经不断调整角度和速度,每网所获竟越来越多。等到鱼儿基本捉尽,原本空空如也的竹篮竟然装满了,足足有十斤出头。我兴奋得不得了。
回到家里,母亲和几个在闲谈的邻居更是惊讶不已。见者有份,母亲立即将鱼分送各家。那天晚饭,各家的餐桌上一定鱼儿飘香,故事甜美。
对比现在的城市孩子,我那时的放浪绝对不可容忍,然而,我虽然浪费了学习时间,但生活知识、人生经历与可回味的乐趣并没有少得。何况,得失对比还不止这些。后来,当我读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时,那理解就深切多了。
【徐舍拾鱼知进退】
![]()
宜兴市徐舍镇是平原圩区,自古农业发达,田畴间河网密布。江南多雨,雨后多有河鱼上水入田现象,我曾亲眼看见过一次。
那是秋季水稻收割之后,空旷的田野一望无垠。有天清早,舅舅急急推醒我,叫我一起去田里拾鱼。“啊,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是河里游上来的。”我不懂,跟着舅舅出门了。
来到一片靠河的田里,老远就看见一处处白光在晃动,还伴着哗哗的水声。“有鱼了,快去。”果然,是一条条搁浅的鲫鱼在扭动。一个上午,我们拾到了十多斤鲫。
我问舅舅他怎么知道会有鱼的。他说,昨夜下了大雨,田里积水往河里泄,鱼儿有“上水”的特点——逆流而上,游到田里,哪怕搁浅了也不知道掉头。之前,我还听母亲讲起她小时候在田里拾到一条五六斤重的大鱼的故事。
现在想来,鱼儿只知一个劲地盲目“上水”,等到发现所上之处是一片死地时,更不懂得退却,再也无法回到原本安全的河道。一个劲地向“上”,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后退,也是一种学问。
作者简介
吴立群,现在无锡市科协工作,爱好写作,在《人民日报》《中国文艺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作品20多万字。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