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义就叫柯义
时间:2025.9.13
地点:乌克兰基辅
引言
![]()
2025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活动家、Turning Point USA 创始人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进行公开演讲时遭遇枪击,最终不幸身亡。这一事件震动了美国社会,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政治人物遇袭的惨烈场景,不仅令人震惊,更让人不得不反思:在言论高度极化的社会氛围下,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公众人物,乃至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又该如何承担他们的责任?
中国古语有言:“祸从口出。”言语有时能像利剑,刺向他人甚至反噬自己。而另一句提醒同样重要:“向善而为。”行事若能心存善念,就算不能尽善尽美,也能为社会注入温暖与希望。
![]()
在Charlie Kirk事件之后,许多人开始争论他过去的言论与观点,有人同情,有人批评,也有人幸灾乐祸。但无论立场如何,这一事件都再一次警醒我们:言语不是无足轻重的空气,而是会影响人心、撕裂社会,甚至引来死亡与毁灭的力量。
一、“祸从口出”:言语的重量与代价
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表明舌头虽小,却能酿成大祸。圣经《雅各书》更直接地提醒我们:“舌头在百体里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雅各书 3:5)
在Charlie Kirk的生命历程中,他的言论既是他崛起的工具,也是他被攻击的焦点。他敢于直言,敢于批判“觉醒文化”,敢于在大学校园和公开场合宣扬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些言辞让他成为数百万美国青年的偶像,也让他被对立阵营视作“极端主义”的代表人物。
然而问题在于:当言语不再是理性交流的工具,而成为标榜阵营、挑动情绪、制造敌意的武器时,它就不再只是表达自由的产物,而可能成为“祸”的开端。
公众人物的影响力
普通人的一句话,也许只是亲友间的争论;但公众人物的言论,却可能像火种,点燃整个社会的情绪。数以百万计的追随者会因一句言语而受到影响,这不仅仅是“观点自由”,更是“责任沉重”。
极化时代的放大效应
在美国当前的政治语境中,每一句言辞都可能被截取、扭曲、放大,再被敌对立场的媒体或群体用来制造对抗。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激烈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暴力的隐性滋养
尽管言论自由是宪法保障的权利,但倘若言辞不断贬低、妖魔化对方群体,就可能潜移默化地让极端分子找到“暴力的理由”。Charlie Kirk的遇袭,固然是个人极端行为,但不能否认,社会氛围的激烈对抗,给了暴力可乘之机。
因此,“祸从口出”并不是否认言论的价值,而是提醒:每一句话都可能是一颗种子,播下的是善意还是仇恨,结果往往超出我们想象。
二、“向善而为”:言语与行动中的责任
与“祸从口出”相对应的,是“向善而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信仰实践。
基督徒尤其被要求如此。圣经教导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 4:6) 又说:“惟独造就人的好话,才说出来,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以弗所书 4:29)
这就是基督徒言语的底线:用爱心说诚实话,造就人的话。
![]()
用爱心说诚实话
“诚实话”是对事实的尊重,“爱心”则是对听者的尊重。若只有诚实没有爱心,言语就可能成为冷酷的石头;若只有爱心没有诚实,则会成为虚伪的奉承。唯有两者结合,才能让言语成为真正的祝福。
造就人的话
基督徒被呼召,不是用言语去拆毁,而是去建造;不是用话语去诅咒,而是去鼓励。即使在激烈的公共议题上,基督徒也当思考:我的话语是否能让人更接近真理,还是更远离爱?
公众人物的加倍责任
基督徒若同时也是公众人物,那么责任就更重大。因为他们的言行,不仅仅代表个人,更在无形中成为信仰的见证。若公众看到的只是仇恨、攻击与轻蔑,那么信仰就会蒙羞;反之,若看到的是爱心、谦卑与真理的坚持,那么信仰就会发光。
![]()
三、个人与群体:我们如何守护言行的界限
Charlie Kirk事件并非孤立,它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共性问题:当社会极化、仇恨滋生时,言语的分量更显沉重。无论我们是否是公众人物,是否是基督徒,都必须重新思考——我的言行会带来什么结果?
自律的功课
在社交媒体人人都有话筒的今天,“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再只是名人要担心的问题。键盘上的一句讥讽、一句造谣、一句咒骂,都可能成为社会撕裂的一环。自律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功课。
公共空间的守护
大学、教会、社区,本应是不同声音可以安全对话的地方。但如今却常常变成对立冲突的战场。要守护公共空间的安全与文明,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文化共识:即便立场不同,也不该容忍暴力与仇恨。
教会与基督徒的角色
教会若只强调“真理”却缺乏“爱”,就容易陷入律法主义;若只强调“爱”却不敢说真理,就会失去见证的力量。基督徒要在公共空间中持守一种张力:既敢于说真理,又不失去怜悯与温柔。
![]()
四、结语:祸从口出,还是向善而为?
Charlie Kirk的离世,带着血与泪的重量,也为世界留下了一道反思题:我们要选择怎样的言行?
“祸从口出”,提醒我们谨慎,不可轻看舌头的杀伤力。
“向善而为”,提醒我们积极,去用言语与行为建造人心、修复社会。
![]()
对于公众人物,这意味着在麦克风前负起双倍的责任;
对于基督徒,这意味着在世俗激辩中仍坚守信仰的底线:用爱心说诚实话,说造就人的话。
在这个言论极化、暴力阴影不散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在舌头最容易犯罪的地方,成为光与盐的见证者。让言语不再成为祸根,而成为和平的种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