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区房 “价格神话”:租购同权时代真的来了?
“德胜学区均价从 18.2 万 /㎡跌到 15.5 万 /㎡,部分房源跌破 13 万”“梅园新村对口学区房价格腰斩,成交周期长达半年”……
《住房租赁条例》尚未正式实施,一线城市学区房市场已提前 “震动”。
这部将于 9 月 15 日生效的法规,以 “租购同权” 为核心,直接冲击着 “买房才能入学” 的传统逻辑,让存在多年的学区房价格泡沫首次出现 “破防” 迹象。
![]()
租购同权:从 “纸上平等” 到 “实操革命”
《条例》第六条明确 “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其中教育权益的平权最受关注。
山东、广州等地试点已显示,只要租房合同备案且住满规定时间,孩子可与买房家庭 “就近入学”。更关键的是,上海、深圳等地细则突破了 “房东配合” 的限制 —— 即使房东拒绝提供材料,租客仍可自行登记备案,子女凭租赁合同即可获得对口入学资格。这种 “学位与房产的解绑”,彻底动摇了学区房的稀缺性基础。
价格 “腰斩” 背后:三重压力挤压泡沫
学区房价格的剧烈波动,是政策、市场与社会因素的共振结果:
- 政策冲击:租购同权直接稀释了学区房的 “学位刚需”。深圳罗湖东门 168 小区对口螺岭外国语小学,房价从 2021 年最高 18 万 /㎡跌至目前最低 6 万 /㎡,跌幅达 70%。
- 供需逆转:出生率持续走低(2024 年新生儿仅 750 万)叠加教育资源扩容(教育部计划 2025 年新建改扩建 1000 所优质学校),学位紧张的矛盾逐步缓解
- 租金管制:《条例》虽未直接限制租金,但明确要求 “租赁合同实名备案”,部分城市试点 “租金指导价”。
博弈仍在继续:学区房会彻底 “凉透” 吗?
尽管一线城市学区房价格出现 “断崖式下跌”,但市场的博弈远未结束:
- 执行差异:优质学区仍存在 “隐性门槛”。广州要求租房家庭 “无房、备案且积分达标”,但积分排序中租房家庭仍排在户籍和房产家庭之后;绍兴市越城区明确入学顺序为 “户籍生→积分生→优待生”,租房家庭只能 “捡漏”。
- 租金上涨:部分房东将 “学位权益” 折算进租金。北京海淀某学区房租金从 8000 元 / 月涨至 1.2 万元 / 月,租客实际成本增加,但相较购房仍划算。不过,租金回报率(年租金 / 房屋总价)仅 1.65%,难以支撑房价。
- 教育均衡:只有当教育资源真正普惠,学区房才会失去溢价基础。深圳、滁州等地已启动 “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学校招生范围,这或许比租购同权更能根治学区房问题。
学区房的 “黄金时代” 落幕,但价值不会清零
《住房租赁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学区房 “单边上涨、永保稀缺” 的神话终结。未来,学区房价格将更多由居住属性决定,而非 “学位门票”。对于真正有教育需求的家庭,租房或许成为更理性的选择;而对于投资者,学区房的 “金融属性” 已大幅褪色。
当然,彻底消除学区房溢价仍需时间。毕竟,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租购同权的全国性落地、租金市场的规范管理,都需要一步步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9 月 15 日之后,学区房的价格体系可能将迎来一次 “重构”—— 泡沫被挤出,价值回归本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