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每一步晋升都涉及到薪水福利、职业声望,甚至科研经费的分配。曾几何时,“2 篇 C 刊 + 1 个省部级课题” 是评副教授的 “硬通货”,拿到副教授职称,几乎意味着站稳了脚跟;可如今,风向早已变了 ——4-6 篇 CSSCI、1 个国家级课题、外加教学奖项成了 “起步价”,部分高校还把 SSCI/SCI 等 “国际化成果” 列为加分项,甚至是必选项。
更颠覆认知的是,过去大家默认 “从副教授升教授最难”,毕竟教授是高校职称体系的 “天花板”。但现在,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圈里常叫 “青椒”)吐槽:“评副教授的难度,快赶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比评教授还煎熬!”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拆解了 3 个核心原因,每一个都戳中了青椒们的痛点。
一、名额 “僧多粥少”
高校编制收紧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这两年博士生 “涌入” 高校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编制增长的幅度。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博士生毕业人数突破 14 万,很多博士为了留在高校,只能从 “青椒” 岗位起步,直接导致副教授的竞争池 “越扩越大”。
某省属高校文科院系的老师透露:“我们院每年副教授名额只有 2 个,但符合‘基本条件’(比如有 2 篇 C 刊、1 个市厅级课题)的申请者,最少有 30 人。有时候甚至要 40 多个人抢 2 个名额,连‘入围评审’都要靠‘卷’论文影响因子。”
反观教授晋升,情况却大不一样。一方面,高校里的教授大多到了 “退休高峰期”,每年会腾出一定名额;另一方面,能走到 “评教授” 这一步的教师,本身已经过了 “副教授” 的筛选,人数相对较少。比如同一院系,可能只有 5-8 人符合评教授的基本条件,竞争 1-2 个名额,僧多粥少的矛盾反而没那么突出。
二、要求 “本末倒置”
更让青椒们委屈的是,部分高校对 “评副教授” 的硬指标要求,甚至比 “评教授” 还苛刻。
评教授时,评审更看重 “成果积累” 和 “学术沉淀”—— 比如你在副教授期间主持过国家级课题、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哪怕论文数量不算顶尖,也能靠 “学术影响力”“行业认可度” 等软性指标补分。但评副教授时,规则完全是 “硬通货说话”:论文必须是 CSSCI 核心,课题得是国家级,甚至还要有教学竞赛奖项,少一样都可能被直接淘汰。
有位 “青椒” 无奈地说:“我去年评副教授时,评审专家明确说‘你的论文都是普通 C 刊,没有顶刊(比如《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这类),竞争力不够’。可我看今年评教授的前辈,有位老师只有 1 篇顶刊,靠 3 个省部级课题和‘学科带头人’的身份,照样过了。”
三、青椒 “分身乏术”
如果说 “硬指标” 是 “天花板”,那青椒们的 “时间精力” 就是 “地板”—— 他们往往要同时应对 “科研、教学、行政” 三座大山,根本没足够时间打磨成果。
首先是科研压力。C 刊期刊有个 “隐形规则”:更倾向发表教授、副教授的文章,因为这些作者有 “学术身份背书”。青椒没头衔、没资源,投稿后石沉大海是常事。有位青年教师说:“我去年投了 6 篇 C 刊,全被拒了,编辑回复说‘你的研究方向不错,但缺乏实践案例’,可我哪有时间跑调研?”
其次是教学任务。高校对青椒的课时要求不低,有的院系要求每年至少上 120 课时(相当于每周 3-4 节课),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占去大量时间。
最后是行政工作。很多高校会把 “学院会议记录、学生管理、迎评材料整理” 等行政任务交给青椒,理由是 “年轻人要多锻炼”。有位老师苦笑:“我上个月光整理‘本科教学评估材料’就花了 20 天,根本没心思写论文。”
评教授也难,但难的是 “另一个维度”
当然,这不是说 “评教授很容易”—— 从副教授到教授,难的是 “跨越维度”,而不是 “凑指标”。
第一关是 “资历”。评教授通常要求 “任副教授满 5 年”,除非你有 “破格条件”:比如科研成果超过基本要求 50% 以上(比如别人要 2 个国家级课题,你得有 3 个),否则连申请资格都没有。
第二关是 “科研深度”。教授的科研要求不再是 “数量”,而是 “质量”:课题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这类 “顶级课题”,论文得是 SCI/SSCI 检索(理工科)、学科顶刊(文科),还要有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比如技术落地、横向课题合作)。某 985 高校理工科教授说:“我评教授时,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报告’就写了 3 个月,还要证明成果的‘产业化价值’,比写论文难多了。”
第三关是 “教学与软实力”。教授要指导研究生(通常要求已毕业 3 届以上)、带学生拿省级以上竞赛奖项、主持教改项目,还要有 “学术影响力”—— 比如担任行业期刊编委、参与国家级项目评审等。
更关键的是,教授晋升的 “淘汰率” 极高:全国高校副教授升教授的平均通过率不足 20%,也就是说,5 个人申请,只有 1 个人能过。而且还要经过 “院系内部推荐、学校评审、答辩汇报” 三关,每一关都可能被刷。
更残酷的是:教授也开始 “非升即走” 了
最让高校教师焦虑的是,现在不仅 “晋升难”,连 “保住职位” 都不容易 —— 部分高校开始推行 “教授非升即走”“聘期考核” 制度:如果教授在聘期内(通常 3-5 年)没有新的科研成果(比如没拿到课题、没发论文),可能会被 “降职” 甚至 “解聘”。
有位教授透露:“我们学校今年有位老教授,因为 3 年没拿到国家级课题,聘期考核没通过,被从‘教授’降为‘副教授’,薪水也降了 20%。”
这种 “能上能下” 的制度,虽然打破了 “教授终身制”,但也让整个高校教师群体的压力越来越大 —— 不管是青椒评副教授,还是副教授评教授,都得时刻 “紧绷神经”,不敢有丝毫松懈。
结语
从 “2 篇 C 刊稳上副教授” 到 “4 篇 CSSCI 都未必够”,高校职称晋升的变化,背后是 “高等教育提质” 的大趋势 —— 学校希望通过提高门槛,筛选出更优秀的教师。
但问题在于,当 “门槛” 变成 “青椒的负担”,当 “竞争” 变成 “时间精力的内耗”,会不会让更多青年教师 “望而却步”?毕竟,教育的核心是 “培养人”,而不是 “凑指标”。
或许未来,高校可以多给青椒一些 “成长时间”:比如减少行政任务、设立 “青年科研专项”、放宽 C 刊投稿的 “身份限制”,让他们能专注于 “科研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留在高校,真正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你身边有高校教师吗?他们评职称时遇到过哪些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