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802
⏰ 阅读时间:3min
考上研,终于可以不写论文了?
8月28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通气会,介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进展情况。
会上提到:“今年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改变了传统学位论文的单一形式,今后将向农业、医学、法律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这也不是第一次释放信号了,早在今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了两场没有硕士论文的硕士答辩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这次的会议,有个关键点需要尤其注意:向农学、医学、法律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往大了说,国家终于下定决心要纠偏了:让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回归“专业”二字。
长期以来,有一个怪圈:
对学生而言:很多专硕同学明明在实习、实验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为了毕业,论文一味凑字数、为搞理论创新而“灌水”,研究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搞的身心俱疲。
对企业而言:招到了手握一堆论文的毕业生,却发现到头来连个简单的项目都做不了。
这波改革,就是要打破这个怪圈,让价值回归:
从“唯论文论”到“能力导向”的转型
过去,评价一个研究生好不好,论文几乎是唯一标准。现在,风向变了。国家开始强调“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对于专硕来说,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办理一个民事诉讼案件的能力、完成一个临床案例诊断的能力……这些“硬核”的实践成果,将和学术论文一样,成为衡量专业水平的“硬通货”。
产教融合的“深水区”改革
这次改革是从“工程硕博”开始的。
为什么?因为国家太需要能直接投身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了。
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硕,将更紧密地和企业、行业捆绑,你的导师可能不只是学校里的教授,可能还有行业内的大牛。
就比如前段时间,西南大学和长安汽车联手推出的研究生“订单班”,人才直接和企业对接,吹来“包分配”的风。
研究生身份的“价值重塑”
以前,读研似乎就等于搞研究。未来,这观念要被刷新了。
学硕或许将会继续作为学术预备役,深耕理论,但专硕会更偏向实践价值。
所以,如果你立志走学术研究道路,目标是搞科研、当教授,那不好意思,学术论文这关,大概率还是你绕不过去的坎。
总而言之,这次的目的是为了学硕和专硕的进一步分化。
让不同赛道的人,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未来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