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亚科—裳凤蝶族(下):红颈凤蝶
9.红颈凤蝶属
红颈凤蝶属(学名:Trogonoptera)又名红颈鸟翼凤蝶属及鸟凤蝶属,是凤蝶亚科裳凤蝶族中的一个属,包含了2个物种,分布于大巽他群岛及巴拉望岛一带。所有物种都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CITES)II 级濒危野生动物。幼虫的寄主为马兜铃属植物。
(1)种系发生
红颈凤蝶属属于裳凤蝶族中,裳凤蝶亚族中,澳新界种系(又总称作“鸟翼蝶”)中的一个属级演化支。此属是裳凤蝶属和鸟翼凤蝶属演化支的姐妹群[4]。
红颈凤蝶属的两个物种形成于约 120 万年前。
(2)翠叶红颈凤蝶
翠叶红颈凤蝶(学名:Trogonoptera brookiana),是属于凤蝶科的一种蝴蝶,是红颈凤蝶属的一种,也是其模式种。
![]()
①发现与命名
翠叶红颈凤蝶的模式产地为婆罗洲拉让江,命名者华莱士称种名 brookiana 是来自模式标本采集者 Brooke(布鲁克)的姓氏,可能系指詹姆斯·布鲁克或约翰·布鲁克(英语:John Brooke Johnson Brooke)。
因其脖子上有一圈红色的绒毛,故称“红颈鸟翼蝶”。也因为翅面上绿色斑纹酷似树木绿色的叶片又名“翠叶凤蝶”。蝶翅上遍布金绿色鳞片,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多彩,显得十分华贵美丽。
②外形特征
翠叶红颈凤蝶翅展宽度:雄蝶95-120mm,雌蝶115-145mm。身体(腹部)棕色。头部和胸部为黑色。在后颈和胸部下方有红色的绒毛,雌雄双型。雄蝶前翅狭长,翅底黑色,亚外缘具有整齐排列的三角形绿色金属斑,后翅狭小,于近中室或中室处具有单一金属绿色区域,反面近Sc脉及Cu脉处具有金属蓝条纹。雌蝶色彩较暗淡,棕色的翅上有一些白色和绿色斑点。雌雄之差易见。
该蝶翅黑色,有翠绿斑纹,颈红色,整个翅面遍布金绿色鳞片,具有光学效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的翅膀,会看到变幻迷人的色彩。其飞翔的姿态非常优美,活动能力强,常飞到寄生植物很远的地方活动,春季体型小,夏季体型大。
③生活习性
成蝶整年可见,出现时期以每年3月及7、8月份较多。生活于海拔500-1500米的热带森林,雄蝶具有成群吸水的习性,有时甚至聚集在临海河床上吸水,但通常快速飞行于树冠层或在开阔的森林边缘穿梭。雌蝶则多半访花。喜于晨间黄昏时飞至野花吸蜜。受惊后便飞逃;飞行缓慢,飞行力强,在季风来临的晴天时,飞翔数小时才休息;有时主动攻击其它蝴蝶,然后逃之。成虫喜访花。幼虫以马兜铃属植物为食,摄食尖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acuminata)和蜂巢马兜铃(Aristolochia foveolata )等植物的叶。
④繁殖方式
翠叶红颈凤蝶将卵产于耳叶马兜铃叶背,刚产下的卵表面被覆着橙色的附着物,幼虫期具五龄。一龄虫期4.8天,二龄虫期7.0天,三龄虫期7.8天,四龄虫期6.1天,五龄虫期11.7天,终龄幼虫会啮断寄主木质化茎,致使植物上半部枯死,形态如环状拨皮。化蛹前会离开食草,找到合适地化蛹,蛹期37.3天。
卵生。一年多代,一次产约卵5-20卵,确保族群繁殖。在产卵时,一边飞一边用触角探测,测到合适的植物就落到叶子上,用能分辨气味的前足触摸,弄清是否是需要的植物,如果发觉气味不对,它绝不在这里产卵,立即翩翩离去,直至选择到理想的植物才肯产下珍贵的卵。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孩子们必须吃这些植物叶长大,这也是它保护幼蝶有较高孵化率的一个手段.。
卵产在寄主植物新芽、嫩叶的背腹两面或叶柄与嫩枝上。幼虫从1龄到末龄都栖息在叶的正面。老熟幼虫在比手指粗的枝条、树干或附近的建筑物上化蛹。
⑤分布范围
该蝶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拉望岛、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
⑥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二保护物种。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10.裳凤蝶属
裳凤蝶属(学名:Troides),别名:翼凤蝶属,是凤蝶亚科裳凤蝶族中的一个属,包含了22个物种。飞行能力强。
(1)语源
拉丁学名的属名“Troides”,源自古希腊语“Τροία”变体,即特洛伊(Troia),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古城。中文属名“裳凤蝶属”源于词语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长裙为裳,此属物种后翅具有鲜艳华丽的斑纹,所以命名“裳”凤蝶。
(2)种系发生
裳凤蝶属属于裳凤蝶族中,裳凤蝶亚族中,澳新界种系(又总称作“鸟翼蝶”)中的一个属级演化支。是鸟翼凤蝶属演化支的姐妹群,这两个属的共同演化支为红颈凤蝶属的姐妹群。
(3)形态特征
为大型美丽的种类。前翅黑色,有白色条纹;后翅金黄色,斑纹黑色;后翅无尾突,其外缘较平直;雄蝶正面沿内缘有皱褶,内有发香软毛(性标),并有长毛。
前翅狭长,前缘长为后缘的2倍;R1脉长,从翅1/2处前分出,和Cu2脉分出处遥遥相对;中室狭长,长约为翅长的一半。后翅短,近方形;中室长约为翅长的一半。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与钩突很退化,有侧突,囊突短粗;瓣片大,内部凹陷,中央有1条长的附片,其末端有锯齿;阳茎短,末端斜截形。
蛹头顶平钝;翅很突出。
幼虫大型,生有粗大的管状肉质突起。
寄主为马兜铃科植物。
(4)分布范围
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类昆虫之一。本种共有二十种,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中国南部、印尼、新几内亚岛的广大地区。
产地:全世界已记载18种,主要分布在东洋区,有1种分布到古北区;中国已知有3种。
(5)保护级别
此物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或《华盛顿公约》保护级别:二类。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6)裳凤蝶
裳凤蝶(学名:Troides helena),别名:黄扇蝶,是属于凤蝶科的一种蝴蝶,是裳凤蝶属的一种,也是其模式种,并演化出20多个亚种。广泛分布东洋界。观赏价值高。在中国受到不同法例及名录保护。幼虫的寄主主要为有毒性的马兜铃属的印度马兜铃。
![]()
①语源
拉丁学名的种名“helena”源自古希腊语“Ἑλένη”,即海伦(Helen of Troy),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勒达之女,被称为世上最美的女人。
②形态特征
卵:卵为红色圆球形,表面光滑,初产卵呈粉红色,1天后渐渐转为棕红色,接近孵化时转为灰色。
幼虫:为大型幼虫,初孵幼虫体棕黄色,随龄期增加,体色由棕黄色转为黑褐色逐渐变为灰褐色到浅灰褐色,幼虫老熟后变为棕褐色,头黑色;各体节布满粗大的管状肉质棘突,第三、四腹节侧部有1条白色斜带。幼虫共5龄,各龄幼虫体长及形状如下:一龄:5一8mm,初为棕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各体节上布满肉质棘突,上具刺毛;二龄:9一12mm,黑褐色,肉棘上刺毛消失,各体节的亚背线上各具一对肉棘突,气门下线和亚腹线上各具一对棘突,而胸部两侧的气门上线上还有一对棘突(胸部没有),即腹部各体节有3对棘突,胸部各节有4对棘突;三龄:13一20mm,体灰褐色,第三、四腹节两侧棘突变成白色,形成1条白色的斜线,其余各棘突灰褐色,顶端暗红色,半透明;四龄:21一41mm,体浅灰褐色,第二、四腹节斜生的白线加宽成带状;五龄:42一72mm,体棕褐色,食量大增,个体增长快,棘突也增长增粗,特别是亚背线上的棘突,每根长约5一7mm,其顶端呈红色半透明,第三、四腹节的棘突也由白色变为肉红色,然后食量减退至停食,体长缩短,进入预蛹期。
蛹:大型缎蛹,长约50mm,分绿色和黄褐色两种蛹色,腹部第五、六节背面各具一对尖长角刺。
成虫:大型凤蝶。雄蝶前翅面天鹅绒黑色。脉边有灰色条纹;后翅面金黄色,有相连的锐三角形黑色缘斑(有的标本近臀角处黑色缘斑不连接)。
雌蝶大于雄蝶,前翅面与雄蝶相似,但金黄色后翅面多1列亚缘斑,而斑与斑之间微相连接。
金裳凤蝶和裳凤蝶的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基本相同,只是成虫的后翅斑纹有所区别。裳凤蝶后翅近臀角的三个翅室均无扩菜的黑晕;雄虫后翅前缘第一个翅室的黄色部分其前半部为黑色,雌色后翅近内缘的黄色斑伸展达翅的基部,这两点区别于金裳凤蝶。
![]()
③生活习性
卵:卵多散产于寄主植物叶背,特别是主脉附近,少数产于嫩叶叶面,一般是一片叶仁产1粒,偶尔在同一叶片上产2粒。当发现卵中部有一黑点时,翌日即孵化,多在上午孵化。
幼虫:幼虫从卵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再活动取食嫩叶,喜躲在叶背取食叶肉,留皮和叶脉,低龄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状,大龄幼虫则取食全叶及叶梗,4一5龄幼虫食量猛增,个体迅速增大;老熟幼虫预蛹前先排出深绿色的粪便,然后到处爬行选择化蛹地点,一般是在枝干或藤条上,吐丝固定化蛹。从停食到脱皮化成蛹约2一3天。
蛹:整个身体靠臀棘和缠在枝条上的丝牢挂在枝条上当蝶蛹被碰触时则会剧烈颤抖,甚至会引起所挂枝条的震动。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当老熟幼虫来不及移人小网室化蛹时,蛹也可在饲养箱内壁上化成,但蛹羽化后畸形蝶较多。当蛹体由绿色或黄褐色变为棕褐色,最后呈黑色,蛹壳变薄后,蛹就羽化。
成虫:成虫羽化时,成虫先顶破胸部蛹壳,伸出头和前足,然后整个身体由头至腹依次钻出,刚出来时翅膀较柔软,成虫一般会静伏不动或将身体倒悬,让翅膀向下舒展,待后翅全部展开及翅变硬后,从肛门排出少量液体,约1小时后,开始扇动两翅慢慢飞翔起来。成虫羽化后,必须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待生殖器官进一步成熟,即行交尾,交尾时多数雌蝶在匕攀附在物体上,雄蝶在下,两蝶身体呈“1”字形,而翅膀呈“一”字形,通常交尾时间1一3小时然后逐日产卵,产卵时雌蝶在寄主植物附近往返多次低飞,最后攀附叶缘四翅扇动,靠腹部钩把卵产在叶背上。卵多为单产,偶有聚产(特别是寄主植物较少时)。通常每雌产卵量为36一44粒。成虫平时活动较少,中午前后特别是晴天飞翔取食较多,常在蜜源植物的花上吸蜜。
④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广东、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香港、云南。
国外分布:印度,不丹,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
⑤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