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胜,号老顶,生于1946年,山东青岛市人,自幼习画至今六十余载。善花鸟、书法、篆刻、山水,尤其精焦墨山水,作品多次获全国大赛金奖、银奖,在南韩获过金奖,日本获过银奖,在中国国画研究院第四届全国书画大赛获金奖,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获创作一等奖,中艺国际书画展作品,被香港会展中心收藏。2010年8月获上海世博国际交流展金奖,作品被多家艺术单位收藏,并荣获中华老人德艺双馨艺术家、当代杰出书画家等称号。
现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等职称。
“我画北派山水,大量临摹魏紫熙、梁树年先生作品,画焦墨山水作画不用水、不用色,一支笔、一碗墨,直画到作品完成。在创作高峰期,一年能用三十多斤墨汁,我常用书法、笔法作画,使作品更有灵气。”
墨骨铮铮见真魂
——王德胜焦墨山水的精神图谱
在当代山水画坛的璀璨星河中,王德胜先生以一支毛笔、一碗浓墨,开辟出独树一帜的艺术疆域。这位生于青岛的老艺术家,六十载笔耕不辍,以焦墨为刃,劈开传统山水的重重迷雾,在北派山水的雄浑基因中注入当代文人的精神气象。当我们凝视他笔下的焦墨山水,看到的不仅是山石树木的形质,更是一部用墨韵书写的生命史诗。
王德胜的焦墨山水,是一场对水墨极限的挑战。在《溪山泛舟》中,他仅凭墨色浓淡的千变万化,便构建出山峦的雄浑体量。嶙峋山石以渴笔皴擦,如金石相击铮铮有声;苍松枝干以篆籀笔法勾勒,似铁画银钩力透纸背。这种“不用水、不用色”的极致创作方式,恰是艺术家对纯粹性的极致追求——当所有色彩被剥离,墨的本质力量才得以彻底释放。画面中那一叶扁舟上的人,在宏阔山水中渺如芥子,却因书法性线条的灵动勾勒而气韵生动,成为整幅作品的“活眼”。这种“以书入画”的笔法特质,在另一作品中同样鲜明:斗笠长袍的骑者与佝偻担夫,虽只寥寥数笔,衣纹转折间却尽显书法提按顿挫之妙,人物与骏马的动态呼之欲出。
王德胜的山水绝非自然摹写,而是承载着深刻时空哲思的精神容器。云雾以枯笔散锋营造的虚白,与铁铸般的山岩形成刚柔辩证。独步木桥的观瀑者,既是画中点睛之笔,更是艺术家自身的投射——在永恒山水与瞬息人生的交汇处静观宇宙奥秘。这种哲思在“观瀑禅坐”作品中达到高潮:飞泻的瀑布以雷霆万钧之势垂落,而右下角的禅坐者却凝然如钟。一动一静间,王德胜用焦墨演绎着《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
作为魏紫熙、梁树年的传灯者,王德胜的焦墨山水深植北派基因,却绝非泥古不化,山石皴法可见北宋范宽雨点皴的遗韵,但更为简括的墨块构成与平面化处理,赋予传统图式以现代构成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点景人物”的创造性转化——这些源自宋元山水的传统元素,在王德胜笔下焕发新机。《溪山泛舟图》中的泛舟者不再仅是比例参照,而是山水精神的体验者;《观瀑禅坐》中的禅者更升华为宇宙意识的觉知者。这种“以小见大”的人物设置,使千年山水传统与当代人文关怀产生奇妙共振。其题跋书法亦构成画作的精神注脚。
王德胜的艺术成就,与其“德艺双馨”的人格修为同频共振。墨色无分贵贱,笔意皆含悲悯。这种对平凡生命的凝视,正是艺术家深厚人文情怀的写照。六十载艺术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一支笔、一碗墨”的朴素创作状态,这种对物质极简的追求,恰与其艺术精神的纯粹性形成互文。从青岛到香港,从上海世博金奖到加拿大创作一等奖,王德胜用焦墨在世界艺术版图上刻下中国山水的精神坐标,而其画中始终如一的谦卑与敬畏,正是中华美学“天人合一”核心价值的当代彰显。
王德胜的焦墨山水,是墨与纸的鏖战,更是灵与肉的修行。在那些渴笔擦出的飞白里,我们听见金石相击的铮鸣;在浓淡相生的墨韵中,我们触摸到山河跳动的脉搏。当浮躁的当代艺术界追逐着五光十色的形式狂欢,这位艺术家以最纯粹的墨色,守护着中国山水精神的基因密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向永恒山水的虔诚朝圣,都是在追寻无限境界的灵魂史诗。这黑与白的宇宙里,蕴藏着比七彩霓虹更为绚烂的精神之光——那是历经沧桑后的澄明,是穿透时空的智慧,是一个民族美学基因在当代最铿锵的表达。
文/范迪安
2025年9月9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