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象与心象的共振
木南榜书时代性的书道图腾
杨青雲
在西安这座沉淀着千年文脉的古城,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一场榜书展,让木南与他的22幅原创“成语”榜书作品成为文化界的焦点。当“墨象天章”的笔意与长安的星河相映,当“风云立誓”的豪情与时代的脉搏同频,这场展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传统书法与当代精神对话的生动注脚。木南的榜书不是对古人笔墨的简单复刻,而是以“化形为心”的创造力,将千年文脉熔铸为当下的精神图谱,在“书田无染”的纯粹与“笔启新元”的开拓中,回答着“传统艺术如何与时代共生”的命题。
“墨象天章”四字,是木南榜书的精神底色,也是其艺术境界的精准概括。“墨痕引动星河为章,笔势勾连天道成文”,这并非虚浮的修辞,而是其笔墨实践的真实写照。榜书之难,在于以大字传气韵,以巨笔载精神,稍有不慎便会流于空疏或板滞。但木南的榜书,却能在尺幅之间见宇宙,在点画之内显乾坤,其线条如星河运转般舒展而有秩序,其结体似天道行健般沉稳而含张力,仿佛不是人在运笔,而是笔墨自然顺应着天地的节律。这种“暗合宇宙韵律”的艺术感,源于书家对传统文脉的深植。从汉隶的厚重到晋人的飘逸,从唐楷的森严到狂草的奔放,木南在数十年的“书田无染”中,将古法内化为血脉,却又不困于古法的形骸。先生笔下的“墨象”,是长安文脉的当代延续,是“星聚长安”的文化共鸣,更是一个艺术家对“文脉千载”最虔诚的回应。
若说“墨象天章”是木南与传统的对话,那么“化形为心”便是先生与自我、与时代的对话。“将外物形貌内炼为心神镜像”,这一创作理念,道破了其榜书的生命力所在。当代书坛不乏精于技法者,却多有“见笔不见心”的弊病,笔画工整却失却灵魂,结体规范却毫无性情。木南则不然,先生的榜书是“心象”的外化:观其“势裂层云”,笔锋如盘古开天般刚猛,墨色浓淡间似有冲破桎梏的力量,这是书家对当下艺术界因循守旧之风的反叛;赏其“暖阳明堂”,线条温润如春日暖阳,结体舒展似敞亮厅堂,这是先生对时代精神中“温暖与崇高”的向往。木南曾在自然中观察“宏大与微小的极致之美”,从山川的起伏中悟笔法的提按浓淡,从星月的流转中得章法的疏密,最终将这些“外物形貌”炼化为“心神镜像”。肖云儒称其作品有“侠风”,恰是因为这种“心象”的流露——木南的榜书里,有侠客般的磊落与豪迈,有隐士般的纯粹与坚守,更有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这种担当,在“索光照眼”“处心问象”等作品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执真理之火炬照破蒙昧”“以心镜照破万象形骸”,这两句释义,不仅是木南的艺术追求,更是书法家精神立场的大我审美呈现。当下的文化场域,既有“标新立异”的浮躁,也有“固守陈规”的僵化,许多艺术创作沦为市场的附庸,或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木南则以“索光照眼”的清醒,拒绝随波逐流:先生关注书坛动态却不盲从潮流,深研古法却不泥古不化,始终以“理性之光”审视自己的创作,以“智慧之光”洞察时代的需求。先生的“处心问象”,是对“艺术本质”的持续追问——书法是什么?传统是什么?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书法?这些追问,让先生的榜书超越了“写字”的层面,成为一种“思想的载体”。观其“史醒今朝”,笔法沉郁如历史的回声,结体庄重似警钟长鸣,“以史为钟,撞醒迷寐今朝”的题旨,直指当下文化传承中的迷茫与浮躁;赏其“河图再演”,笔墨间既有上古文明的厚重,又有当代审美的灵动,暗喻着“历史规律以新的形式重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路。
贾平凹评价木南“审美水准高、鉴赏力强,且觉悟与心力过人”,这“觉悟”与“心力”,正是其榜书“势合星枢”的关键。“万势归聚如星绕北极,千机统摄似斗柄指辰”,木南的22幅榜书,看似各有主题,实则围绕“传统与时代的共振”这一核心展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墨象天章”的文脉溯源,到“化形为心”的自我表达,再到“索光照眼”的时代反思,最后归于“笔启新元”的未来开拓,每一幅作品都是这一核心的侧面呈现,共同构筑起艺术世界的咄咄逼人。傅强将木南比作书法界的“武生”,可谓贴切——“武生”的魅力,在于刚柔并济、收放自如,木南的榜书亦是如此:既有“势裂层云”的刚猛,也有“安心明义”的沉静;既有“魂沸大千”的磅礴,也有“结缘归善”的温润。这种“不拘一格却自成一派”的风格,源于木南对“度”的精准把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技法与精神之间,在个人表达与时代需求之间,木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枢机”,让作品既有传统的根脉,又有当代的气象。
“笔启新元”,是木南榜书的终极指向,也是木南对时代命题的回答。当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根基,当数字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如何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成为每一个文化人的考题。木南给出的答案,不是对传统的解构,也不是对西方的模仿,而是“以挥毫之力重启时序,凭落墨之功另立纪元”——在坚守书法“质”的内核(笔法的纯正、气韵的刚健)的基础上,赋予其“妍”的时代表达(结体的灵动、章法的现代)。木南的“墨痕为契”,是对艺术纯粹性的承诺;先生的“风云立誓”,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他的“字证岁月”,则是对时代精神的记录。这些作品,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千年书法在当代依然能与观众产生“生命与审美的深度交流”。
木南的榜书展已经落幕,但它引发的思考远未停止。在这座“星聚长安”的古城里,木南以笔墨为媒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古人对话,承续文脉;与时代对话,回应需求;与观众对话,传递精神。木南的创作证明,传统艺术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只要有“化形为心”的创造力,有“索光照眼”的清醒,有“笔启新元”的勇气,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新的光彩。木南的榜书不仅是他个人“近七十载人生感悟与艺术修为”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一个生动范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墨象”与“心象”的共振,是传统与时代的共生。
杨青云,曾用名杨晓胜,笔名梅雪、汝愚等。常驻北京。著有《范曾论》《范曾新传》《孔祥敬诗论》《周恩来研究》《范曾诗魂书骨美学思想窥探》《贾平凹美术论》《李德哲美术论》《北京虎王马新华新论》《忽培元浅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北京诗歌概念书系上部》《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馆筹秘书长兼《周公研究》新媒体总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