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的实训车间,机油味与金属器械的碰撞声交织。黄钧浩蹲在一辆新能源汽车旁,手指着电池包接口,耐心向学生讲解故障排查要点。手上还沾着未擦净的污渍,胸前“高级技师”的徽章在晨光里格外醒目。
黄钧浩(右)为学生示范操作过程。
这位1990年出生的青年教师,23岁便踏入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九龙坡职教中心”),从一名普通汽车专业教师,成长为重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他用12年时光,在职业教育领域书写了“以匠心传薪”的动人答卷。
与汽车结缘:从拆四驱车到“择一事终一生”
“小时候拆四驱车,就觉得机械里藏着特别的乐趣,零件拼对了就能跑起来,那种成就感现在还记得。”聊起与汽车的缘分,黄钧浩笑着回忆。少年时的他,总爱琢磨机械维修,家里的旧自行车被他拆了又装,迷你四驱车更是心头之好。这份对机械结构的好奇,成了他职业选择的起点。
高考填报志愿时,黄钧浩毫不犹豫选择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系统学习发动机原理、底盘构造等知识。“汽车不只是机械,更是工业技术与民生需求的结合体,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用价值。”
真正让他选择投身职教事业的,是大学的实习经历。“当时看到很多一线技师经验足却缺乏理论,应届生懂理论却不会实操,‘两张皮’的问题特别明显。”黄钧浩说,“我想当那个搭桥梁的人,帮更多人既懂原理又会操作。”2013年8月,他毅然走进九龙坡职教中心,成为一名汽车专业的人民教师。
初登讲台:把“绊脚石”踩成“垫脚石”
初为人师的黄钧浩很快遭遇双重难题。作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他备课只会堆砌知识点,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总说听不懂;更棘手的是,学校实训车辆以主流家用车为主,但他大学时接触的车型单一,现在连找到故障诊断接口都要花半天时间。
黄钧浩(左一)给学生授课。
黄钧浩(中)给学生授课。
自己的本领首先得过硬,才能教好学生。黄钧浩开始主动向达贵纯、李万伟等学校资深教师“拜师”,每周听2~3节课,把课堂上的互动技巧、案例讲解方式记满了3个笔记本。他放弃按教材顺序讲课,把知识点拆成“案例+理论+实操”,比如讲离合器故障,先以“出租车起步顿挫”引入,再带学生拆解真车部件;每节课后找3~5名学生简单交流“哪个部分没听懂”“哪个实操步骤不清晰”,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逐步摸透学生的节奏。
为攻克车型不熟的难题,他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实训车间,对照维修手册逐个识别部件。从拆解空气滤清器到用诊断仪读故障码,硬是用3个月掌握了校内80%实训车的全部结构。9个月后,车上每个零件在哪里,他已烂熟于心,更能闭眼拆卸、安装发动机。周末,他还跑到与学校合作的4S店跟技师学新款车型维修,把电子手刹调整方法等新技术带回课堂。
更令人惊讶的是,黄钧浩自创了“四步排故法”,快速诊断发动机抖动、油耗增高等隐性故障,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学习兴趣,让实训效率大幅提升。“废寝忘食”“钉钉子精神”就是那时的教研组长对黄钧浩最直接的评价。
面对教学设计与实操能力的双重挑战,初出茅庐的黄钧浩硬是靠“拜师学艺”“泡车间苦练”走出一条属于他的路,不仅在讲台站稳了脚跟,更练就了贴合职教需求的硬功夫。
深耕职教:既是“获奖专业户”,也是学生“引路人”
12年过去,那个“废寝忘食”、依靠“钉钉子精神”横冲直撞的“愣头青”,早已褪去青涩,成为职教领域的“获奖专业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新能源汽车技术赛项一等奖、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重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双师型教师等荣誉纷至沓来,但黄钧浩却说:“对老师而言,再多个人荣誉都比不上看到孩子们成才。”
黄钧浩(左五)与工作室成员合影。
“职业教育不只是教技术,更要帮学生找到谋生的本事,找到自信。”这是黄钧浩常挂在嘴边的话。指导学生备赛时,他比自己参赛还上心。一位同学始终对机动车尾气检测流程不熟练,黄钧浩便把流程细细拆分,用模拟设备陪他反复练,夜晚10点,还能在实训车间看到他蹲在设备旁手把手调整学生的手势。“手腕要稳,数据读取才能准,差一点都不行。”黄钧浩的学生们直言,“从黄老师身上,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什么叫‘工匠精神’。”据了解,黄钧浩带领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共计70余次。
黄钧浩为学生示范操作过程。
“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就要用‘工匠精神’打动他们。”黄钧浩如是说,也如是做。12年来,他从未松懈对细节的打磨与标准的坚守:以“毫米级标准”抠技术细节,讲解螺栓紧固时,不仅教用扭矩扳手,更要求学生严格按维修手册的扭矩值操作,并用量具检查紧固后的松紧度,要求未达标的操作必须重新来过,没得商量;以“行业标杆”树立学习目标,多次邀请唐跃辉、陈志军等国家级技能大师来到自己的课堂分享工作经验,让学生看清追求极致的大国工匠到底有多“美”。
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他把“新能源汽车安全检修新规范”及时更新到教案里;主持市级职业教育教改项目《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圆心·两半径·三环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带领团队开发了7本教材专著,其中1本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全国发行后影响数万学子;参与制定重庆市《二手乘用车销售服务规范(标准)》(DB50/T 1706-2024);牵头的“黄钧浩智能网联汽车运维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承担学生实训,还为区域汽车企业培训维修工5000余人,帮助2000多人考取汽车维修工证书。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学生早已遍布全国。
从个人屡获大奖,到学生站上世界赛舞台;从普通一线教师,到学校汽车工程部党支部书记、部长;从区级“汽车维修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到市级“智能网联汽车运维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航者,黄钧浩的职业轨迹,每一步都踩在“深耕教学、服务学生”的实处。
一路走来,九龙坡职教中心见证了黄钧浩的每一次蜕变。学校为汽车专业打造实训车间6个、搭建实训场地6000平方米,投资1.2亿元建设新实训大楼12000平方米,更引入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启智润德、尚技笃行”的办学理念在九龙坡职教中心的校园里,在一个个先进的实训车间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如今,这位年轻的“90后”职教名师,仍保持着长期“泡在”实训车间的习惯。从年少时的机械梦,到职教讲台的匠心,黄钧浩用12年时间证明:教育是一份互相成就的伟大事业。他这份“以匠心做人、以匠心做事、以匠心传薪”的坚守,也正是职业教育征程中最深刻的笔画。(资讯)
文/邓琢琳 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