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口县教委召开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扩面工作会。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参会。会议解读了《城口县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试点方案》,并宣布自本学年秋季学期起,将改革推广至另外3个小学段教共体,破解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名师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难题,推动校际师资优质均衡。
这标志着城口县教共体“师资共享”从“破冰”正式迈入“深水区”。据了解,自2024年8月起,为适应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城口县以任河小学教共体为试点,推进“师资共享模式改革”,着力缓解城乡、校际间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和能力水平不均衡问题,探索教师资源科学流动与高效配置新路径。全县以务实创新之举,持续书写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教育新篇章。
会议现场。重庆市教委师范处供图
精准摸清师资“家底” 搭建共享“蓄水池”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盘活教资,实现共享?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两本台账”摸清供需数——城口县按年度建立教共体师资“现状台账”,涵盖数量、学科、名师存量与教学效果;按年度形成共享师资“需求台账”,梳理各校所需学科教师数量。通过比对“双台账”,明确供需基本情况。
“三项条件”建好师资库——师德高尚、身心健康、教学业绩不低于同类同科后20%;优先吸纳音体美、英语、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及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对生源减少导致的富余教师,按50%比例纳入共享库。
“三级审核”提高匹配度——建立成员校初审、教共体党总支会议审定、县教委备案核查的审核调整机制,通过使用教师数据库分析比对、线下实地核查等方式,对“双台账”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共享师资库及需求台账实事求是、精准匹配。
探索多元共享模式 构筑共享“立交桥”
以教共体建设为契机,城口县打破教育“壁垒”,让城乡教师“流”起来,优质资源“动”起来。
富余学科教师支教。以学年为周期,选派富余学科教师到结构性缺员或师资较为紧张的学校支教,促进教共体内各学校师资力量实现相对均衡。
紧缺学科教师走教。以学年为周期,选派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在成员学校实行流动教学,每周固定时间在受援学校承担相应学科的教学任务,解决部分学校结构性教师岗位空缺问题。
各类学科名师送教。以学期为周期,选派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乡镇学校组织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公开课(示范课)、学科组教研、学科培训讲座等活动,推动城区与乡镇、优质与薄弱学校间互动交流。
新进青年教师跟教。以学年为周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教共体内其他学校进行跟班学习或研修活动,建立“青蓝结对”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盘活教育资源“一池春水”。
任河小学教师到教共体成员校蓼子二小送教。重庆市教委师范处供图
持续加大保障力度 完善共享“生态链”
为加大保障力度,城口县精准施策、多维发力,让共享“生态链”激发更强发展动能。
在强化政策倾斜方面,统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等资源,在教共体办学经费中单列支出,支持师资共享改革,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在突出考核激励方面,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原则,分类制定考核细则,统筹兼顾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对各类共享师资在工作时长、工作效果、帮带成效等方面开展全覆盖考核。
在加大结果运用方面,将共享师资的考核结果与个人评职晋级、评优选先、年度考核和绩效发放等挂钩,将走教、支教、送教等经历和成效作为教师评职晋级量化考核加分项,对业绩突出的共享师资及选派单位予以通报表扬,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
任河小学组织教共体成员校开展教学资源、经验分享活动。重庆市教委师范处供图
如今,城口县教共体“师资共享”取得明显成效:“输血”向“造血”,师资队伍更具活力;“单兵”变“协同”,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割裂”趋“融合”,办学特色日益彰显;“独奏”成“交响”,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壁垒”化“通途”,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重庆市教委师范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