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是传递温度而非堆砌功利。上海教育对许纪霖教授的此次访谈,便围绕“以纯粹之心教育下一代”这一核心展开。
访谈中,许纪霖教授跳出传统教育评价的局限,直面当下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功利化倾向,深入探讨如何回归教育本真——不将学生视为“成就载体”,而是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其独立思考、涵养人文素养;同时,他也结合自身对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观察,分享了如何在教育中融入对时代、对社会的认知,帮助下一代建立健全价值观。
这份对话,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审视教学理念的新视角,也为家长理解“何为真正的成长”提供了参考。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共同守护教育的纯粹,为下一代的成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不以自己的功利心态去教育下一代
上海教育: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学校越来越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许纪霖:
大学也好中学也好,我感觉整个氛围都太功利了。我最近在看《王鼎钧回忆录》,他抗战时期所读的小学中学确实都各具风格,校长有眼光,培养出的学生都有个性。
现在学校都用升学之类的指标考核,从校长到班主任整天围着行政设定的指标在转。数学家丘成桐谈及一个现象:中国出了这么多中学数学国际大赛的获奖者,但大部分都因为恨透了数学改行了。所以丘成桐总结学习最重要的是趣味,要在数学里觉得其乐无穷。今天我们已经从小学开始就不让孩子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玩的权利,被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模式里面,学校成为北大李零教授所称的“养鸡场”。
最好的研究和学问都是玩出来的,有好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都是闲暇的产物。他们对待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就像普通人网吧打游戏那样觉得好玩,这种玩才能玩出大家。正因为是玩出来的,所以研究的结果才不是设定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创新。要让中学生包括大学生觉得学习好玩有趣,然后他们才不会计较学习带来多少负担,学习读书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中国目前教育制度有一点好,训练出的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确很扎实,应试能力极强。不过,考试适应能力强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做高级打工者,但是他们很难胜任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氛围功利性太强,逼着他们不断学习直至目标——这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虽然目标定得很大,但目标越大,措施越明确,抓得越紧,就越毁人才。这几年上海学生PIZA测试成绩很好,堪称天下无敌,但是同样将上海这些学生和美国的学生相比较,二十年三十年后谁的生活和事业会更精彩呢?
▲数学家丘成桐
您曾在2014年谈及高考是社会的需要,您觉得我们高考改革应该注意什么?
上海教育:
许纪霖
我作为研究历史与文化的学者,在更大的一个社会文化历史里思考高考。考试选拔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大问题,如隋唐门阀制度瓦解,清末废除科举与辛亥革命中的游士等。高考承担了双重的功能,它除了培养选拔人才以外,还承担了社会公平的功能。比较之下,高考的后一个负担更重。中国今日的高考和过去的科举是一样的,它背负着解决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的责任太大。
具体到中学教师,您觉得他们该如何应对高考?
上海教育:
事实上我是非常同情中学校长和老师,中学因为行政化管理,被压得负担太重,他们和大学老师的情况还不一样,能做的空间是很有限的。我作为旁观者或许可以建议应该这样或者那样,但如果我身处中学,很多事情肯定也很无奈,我还真没办法适应现在这样一套考核评价制度。
许纪霖
但是话又说回来,老师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空间。因为毕竟体制是鼓励素质教育的。另一方面,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应试教育危害巨大的共识,实际上另一种可能的空间也很大。学校前面是硬的任务,后面是软的任务,软的一面还是有空间,还是可以做点事情的。
就我接触到的中学生来看,这些一流中学很聪慧的学生们所思考的问题比我们老师以为的要多得多深得多,只是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老师。华东师大每年都承担科技夏令营任务,我都去给他们讲课。你猜这些看上去都还是小不点,来自全国的优秀中学生们都在问什么问题?他们的问题都是和宗教有关的,都是老师们想象不到而且习惯性觉得完全“没用”的问题。这类问题,中学大概不会教也不会谈,老师学生也都不会说,但是这些优秀的高中生们一直在思考。
所以我们中学的素质教育说是说接地气,其实是完全是相反的,因为老师你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素质教育应该和学生正在想的事情接轨,比如说他们也非常关心心灵的问题,宗教的问题,包括“鬼神”的问题,老师可以针对他们想的问题,让他们读点书,然后和他们交流。学校在除了教学以外还可做很多事情激发学生自发的积极性,而不是总是由学校来组织活动。如果有些学生有其他的兴趣,学校可以更多的鼓励他们组成各种自愿性的兴趣小组,要让学生自由有组织锻炼能力,不要设什么目标。
实际上在我们的一些素质教育举措中,出发点就把学生想象成一个很功利的人,然后按照这个思路去诱导学生。总觉得学生很功利,最好这个活动能加分,那个项目有奖励。实际上我接触了这些小孩子后发觉他们还就是有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不功利的东西。而凡是你老师学校设立了奖励的东西,最后都败坏了学生自身的趣味:学生来做某个活动,不是因为这个活动有兴趣,而是仅仅为了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他就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又因为他够聪明,所以唯一有兴趣的就是成功,哪个最容易成功我就干哪个活。对于这样的人,我基本可以说,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相当成功的人,他一定做不了行业的领军人物,一定在历史书上不会提到他,一定对国家人类没贡献。这就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宿命,他会遇到一个天花板,发展不上去。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现在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都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教养责任和社交,由此关注通识教育,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上海教育:
许纪霖:
在现在这样一个专业大分工、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实际上知识多一点少一点是没有关系的。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人格,而人格不仅仅是通过读书而获得。
现在学校有太多通识教育了,这个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这种通识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又加课了。我更欣赏从英国兴起的liberal education,这是围绕着人格的自由的人格教育。
▲哈佛大学
我们现在一谈到读书就是获取知识,实际上人格教育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读书,而是要去做。这是欧洲贵族教育的传统,也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我们目前的通识教育就是开课程,而很少让学生去实践。相比较而言,美国的中学生做社会公益比中国学生积极多了。我们的高考不管怎么改革,录取标准还是读书考试,美国学校觉得学生书读得好还不够,特别是一流中学还要培养学生有领袖才华。他们也有考核指标,这个指标是软的。最近亚裔学生投诉哈佛耶鲁等名校招生逆向歧视,他们不会懂得哈佛耶鲁除了SAT还有其他标准,这些标准是亚裔学生比较缺乏的:你是不是具有领袖才华,是否担任了很多社会公共工作。
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不参与社会公益慈善社会组织,不善于和人交往沟通,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缺乏领袖才华,这些是我感觉目前“90后”“00后”普遍的大毛病,这不就是通识教育的失败吗?通识教育的标准,应该是按照一个人是否拥有我们社会界定的健全人格来衡量,而不是去考察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现在衡量标准首先就是错的。
▲孔子
您最后对我们老师有什么样的教育建议?
上海教育:
许纪霖
我曾经多次提到华东交通大学原团委书记,他经常早晨带着学生讲早课,义务讲解儒家经典。还带着学生到社区,到养老院,到小学去做慈善公益,他们将儒家经典知行合一,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正道。
而我自己作为老师,也已经有30多年。我想最大的感悟是,无论在大学中学还是小学,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这不是说说而已,我深刻体会到,做了老师,话就不能乱说,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往往你老师苦口婆心说的,学生记不住也不要听,你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或者你和同事说的一句话,旁边学生听到会记住一辈子。我们一直说的“为人师表”的意思,就是你希望学生是怎么样的,你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按照孔子说法: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将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