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仲廉作为黄埔一期的学生,却能把老校长蒋介石气得拍桌子,这也是独一份的了。
1947年,原本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却意外的成了劣势,黄埔一期王仲廉的部队一路败退,这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拍着桌子骂他,说他“贻误战机,实在该杀”。与会将领不在少数,但是大家之前还没见过老蒋如此失态。王仲廉也算是国军的名将了,抗战的时候挺能打的,怎么到了解放战争,就变得这么窝囊?
![]()
名将体验卡
王仲廉在抗战时期对日军作战的时候,确实有两把刷子。作为国民党军队里的骨干人物,他参与指挥过台儿庄战役这类重要的仗,带着部队在中原地区跟日军周旋,和日军交手也有几分名将的气魄,带兵死战不退,也一时间颇受尊崇。
就说1938年的徐州会战时期,他把兵力安排得很有水平,在他的操作下,硬是拖慢了日军进攻的脚步,给后方的部队撤退争取了不少时间。
![]()
后来有人评价他,说他“虽然不算最顶尖的名将,但也算是能撑住场面的关键人物”。这话要是留在抗战时期来看的话,大家没有人会反对,但是谁知道短短几年王仲廉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而造成这其种结果的人就是王仲廉的老长官汤恩伯。
![]()
成也汤公败也汤公
王仲廉和汤蝗(汤恩伯被称为水旱汤蝗之一)的关系,对他当兵的一辈子影响特别大。
王与汤二人都是蒋介石的亲信,私下里关系也特别好,王仲廉也基本上全靠汤蝗提拔照顾,王仲廉在官路上才能顺风顺水。在抗战时期,汤蝗好几次把重要任务交给他,王仲廉也凭着忠心回报,俩人就形成了“一个好,俩都好;一个栽,俩都栽”的关系。
![]()
只是汤黄性格强势,而王仲廉相对保守,说起来俩人刚好能互补。可到了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这关系就有些变形了。
汤蝗在华东战场老打败仗,王仲廉作为他的心腹,自然也被卷进了麻烦里。有一些老兵回忆说,王仲廉对汤蝗“说啥听啥,自己没个主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没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指挥部队。
![]()
这跟对面那些脑子更活的将领比起来,王仲廉这种依赖性的弊端就特别明显。这也说明,在当时的军政环境里,过度依赖人际关系网反而会变成伤自己的刀子。
失常的老王
1946年到1947年,山东地区成为国共双方打得最激烈的地方,王仲廉奉命指挥部队在鲁西南地区作战,可是这位在抗战时期高光频现的将领如今昏招频出。
![]()
在鲁西南战场上,王正连指挥的部队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反而四处防守,兵力分散,给了对方可乘之机。在1947年的定陶战役中,他就是被这样一步步蚕食,被以少胜多。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仲廉还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在阵地战场和日军有来有回,然而等到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把游击战已经研究的炉火纯青的解放军来说。王仲廉就像一个立定挨打的桩子一样。
![]()
王仲廉在抗日战争期间之所以会受到汤的看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听话。当年汤麾下两支主力部队,一支是关麟征,另一支就是王仲廉,但是比起关麟征来,王仲廉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三好学生了。
如果从性格上来分析的话,王仲廉的悲剧就更清楚了。老王性格里保守、谨慎的那一面,再加上跟汤蝗关系近,让他习惯了听上级的命令,不会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
另外王仲廉管部队也有问题,他是那种很传统的将领,有下级军官说他“对自己要求严,对士兵要求也严,却不会鼓励士兵”,这就导致部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散掉。
抗战的时候,国军兵将大多夸他“忠诚勇敢,靠得住”,可到了解放战争,评价就急转直下。蒋介石私下里骂他“根本没法重用”,也有人分析说他是“被体制坑了”。
![]()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争斗和上层混乱的指挥,在解放战争时期把王仲廉的缺点放大了。在鲁西南的战斗中,先是顾祝同,再是陈诚,然后汤蝗也在轻敌冒进,这样下来反而搞得王仲廉不知所措。
汤某人后来在回忆录里虽然帮老朋友说话,可也拐弯抹角地说“时代能造就英雄,也能毁了英雄”。这些评价说明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环境里,一个人做得好还是坏,常常会被大的形势盖过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