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今被一条绵延的"绿色长城"紧紧环抱。这就是几代中国人接力植树,顽强治沙的生动写照。自1981年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实现惊人跨越,从最初的12%大幅提升至25%以上,这份亮眼的"绿色答卷"令世界为之赞叹。
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出现了:森林多了,绿化广了,但夏天的“热情”似乎不减反增。今年盛夏,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40度高温,酷暑难耐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为什么在我们种下这么多树之后,极端高温天气依然频频来袭?
![]()
绿化跃进 难抵暖流
我国如今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从“三北”防护林锁风固沙,到西北沙漠边缘上的“绿色合围”,这些努力让曾经黄沙漫天的土地重现生机。
但放眼全球,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落后于日本(68.4%),巴西(58%)和美国(33.9%)等森林大国。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缺树少绿"的问题依然突出。
![]()
更关键的是,我国的“绿色进步”虽大,但全球变暖的洪流远非一国之力可逆。因为气候系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科学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上升1.2℃,过去10年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工业发展有国界,但温室气体无国界,它们在大气中扩散,将局部努力稀释于全球趋势之中。比如,仅中国、美国、印度等六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63%以上。
![]()
特别化石燃料消耗(占碳排放75%以上)驱动的工业化进程,已将大气中的CO2浓度推升至430.2ppm,比工业革命前翻了一倍,且这些气体仍会在大气中滞留超百年之久。也就是说,中国种下的树正在努力吸收碳,但全球排放的“碳债务”仍在高速累积。
但若期待种树就能解决全球变暖,则是对气候系统的误判。森林的确是地球的“绿肺”,但缓解气候危机更需“减碳节流”。而这,需要每个国家,每个个体,在减排与植绿的双重赛道上并肩前行。
![]()
植树有度 过犹不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森林虽然对气候调节功不可没,但并非 “多多益善”。如果忽视科学规律,盲目种树,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首先,森林的降温效果存在地域差异。茂密的树冠能遮阳避暑,树叶蒸腾的水汽也能带来清凉,这在热带地区效果显著。但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情况就大不相同
比如在高纬度积雪覆盖地区,原本地面积雪能以高反射率反射大量阳光。如果用深绿色的常绿针叶林替代当地落叶林或低矮植被,这些深色树冠反而会吸收更多太阳热量。科学家们就观察到,在欧洲一些高纬度地区,雪地森林导致了局部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12℃。
![]()
其次,森林本身也会释放大量挥发性有机物,它们占到全球此类排放的90%。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经过复杂反应,可能促进臭氧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生成,部分抵消了森林固碳的降温效果。
此外,水资源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如果大面积种植需水量大的树种,就会挤占当地原生灌木和草地的生存空间,甚至可能威胁到农业和生活用水安全,与当地脆弱的水平衡产生尖锐冲突。
![]()
最后,植树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植树造林。例如,泥炭地里储存着巨量的有机碳,天然状态下分解缓慢。如果排水后种树,反而会加速这些碳的分解和释放。
绿色基座 无可替代
尽管森林不是万能的“退烧药”,我们无法单凭造林阻挡全球变暖浪潮,但森林依然是我们应对气候危机不可或缺的绿色基座。
我国森林每年固碳量可达12亿吨,相当于中和了上亿辆家用轿车一年的碳排放,这个数字让我国成为全球森林碳吸收的佼佼者。更直观的是三北防护林这样的生态屏障,在一道道绿色长城的护卫下,曾经肆虐的沙尘暴频率显著下降。
这些默默生长的树木如同天然的气候调节器,用根系锁住水土,用枝叶过滤空气,其生态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
森林带来的经济民生价值同样超出想象。森林又被称为"四库":涵养水源的“水库”,提供林粮的“粮库”,支撑生态产业的“钱库”以及固碳释氧的“碳库”。如今全国木竹加工,森林食品等四大林草支柱产业,每个年产值都突破万亿元。
在浙江安吉,竹林培育带动了竹制品产业链;在云南普洱,林下种植的药材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就连城市周边的森林民宿,也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些真实案例证明,守护青山就是守护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
要让森林真正发挥气候缓冲作用,科学施策是关键。单一树种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远低于混交林,因此现在更强调"精准造林":在黄土高原选择耐旱的柠条等灌木,在南方山区补植乡土树种,让混交林比例提升到30%以上。
作为普通人,参与方式也日益多样:除了亲手种树,还有“蚂蚁森林”、捐赠碳汇基金等数十种新形式,都能让我们成为编织生态网络的一份子。
![]()
结尾
森林虽非应对气候变化的万能解药,但其生态价值不容忽视。倘若失去这片绿色屏障,水土流失加剧、空气质量恶化、碳汇能力锐减,人类生存环境必将雪上加霜。更不必说其衍生的经济价值:从林下经济到生态旅游,绿水青山确确实实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扭转全球变暖的根本,在于人类必须直面问题根源——过度碳排放。仅凭单一国家的造林行动,远不足以抵消全球持续累积的碳赤字。各国亟需携手共进,切实履行减排承诺,唯有在碳减排与碳增汇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方能有效缓解地球的"高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