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讲一句话,人效管理这件事,你只要不出错、少出错,就能胜过很多企业了。
太多企业在人效管理上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把“降本增效”干成了“降本搞笑”。
这两年,几乎每月每周都有新的“降本搞笑”新闻被报道出来,比如:“CEO前脚说周六不开会,HR后脚就发制度说‘早到10分钟算迟到、迟到10分钟算旷工’”、“禁止员工用手机,吃饭必须在工位”、“多部门原地解散,留下的员工将自费上班”等等。
为啥会有这么多的企业,犯这么多明显的错误?
我想从人效公式来讲一讲。很多企业在理解人效公式这件事上,就走入了误区。
人效公式的三要素:经营、管理和人性
关于人效概念说法很多,有说人力资源效率、有说人力资源效能、还有说人力资源绩效的。
我认为麦肯锡的定义最接近CEO的全盘视角,麦肯锡把人效定义为“劳动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创造价值的效率。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这个人效公式就是:人效=价值/工时。
我们也可以再抽象一点去理解这个人效公式,把这个公式拆解为三个要素:经营、管理和人性。
分子是价值,可以是收入、利润、毛利、产量、销量等等anyway,这些都是经营的结果。所以,理解分子,就是理解经营。
分母是工时投入(看的是“时效”),当然有的企业是人头数(看的是“人效”)、有的企业是人工成本(看的是“元效”),andway,这些指标都是管理的结果。所以理解分母,就是理解管理。
分子和分母中间还有一个横杠,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横杠是人性,它能起到杠杆的作用,用对了可以小博大,用得不好就是“大投入带来小效果”。
所以,这么来看,人效管理可以抽象成经营、管理和人性这三个要素,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了。
问题也出现了,很多企业老板或者说管理者,在看待经营、管理和激励这三件事时,就已经陷入误区了:用存量时代的思维看经营,用感性的思维看管理,用“人性为恶”的假设看人性。
具体我和大家再讲讲。
分子的误区:用增量时代的思维,做存量时代的经营
关于经营,现在最大的误区是什么?就是停留在过去的惯性思维,停留在过去一个大开大合、高增长、机会无限的市场环境当中,还在用增量时代的逻辑来做业务经营结果。
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给企业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市场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单纯得相信只要有团队有扩张、只要有投入,业务就有增长有盈利。
其实这个逻辑根本站不住脚,过去的商业成功的经验不代表着未来。
企业基于这样的思维误区,去投入大量的资源,然后就傻眼了:过去投广告就有结果、大规模招人跑马圈地就会有粮食的状况不再出现了。
所以,企业必须要抛弃过去的增量思维,切换到现在存量时代的思维,粗放式的增长路径已经不再奏效,现在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增长路径。卫哲在《效率为王》这本书里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他的说法更犀利:当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没有效率的增长,就是加速自杀。
分母的误区:用感性思维,去做管理决策
分母代表管理,在管理这件事上,很多企业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我看到的是,大量的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是基于他的感性的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多数的管理者,几乎每天在处理各种日常异常,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异常事件容易混淆管理者的全局思维,把今天发现的一个小异常,上升成一个大的组织层面的大问题,然后出台一堆的政策来限制员工。
这样做,不但不能管控住异常,还容易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举一个很小的场景,打卡。我们有的客户,因为看到少数人远程打卡作弊,就出台一个覆盖全员的、复杂繁琐的规则,比如要求GPS打卡精确到50米。
这么做,结果反而是让大多数员工体验变差、情绪低落。管理者还为此投入的额外监督成本、员工为此消耗的无效时间,本身也是巨大的人效浪费!
企业因为“劣币”的一些个案行为,导致在管理上的偏差,然后制定了约束性的政策,去约束大量的“良币”,从而限制了良币的发挥。
人性杠杆的误区:重视负向激励而不是正向激励
我们前面讲,人效公式中间的斜杠是人性,起到一个杠杆撬动的作用。
但在咱们的文化里,一个常见的管理现象是:相比通过正向激励去激发人性,更愿意用负向激励去约束人性。管理者坚信“批评使人进步”。认为做得好是正常的、应该的,做得不好是需要被批判的。这背后其实是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是什么,是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语言模型AI,已经比99%的人类管理者都更擅长激励人性了。你去跟AI讨论你的思考和工作内容,它特别会激励你,而且夸得特别具体、清晰、有理有据。你也会发现,这些正向激励能帮你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所以,当你去做出”人性本善“的假设,去善意得正向肯定和激励,你的杠杆作用才会越来越强,人效结果才会越来越好。
所以总结来讲,提升人效这件事,从而不是简单地砍成本、压工时、或者单一的追加投入,它是一件系统工程。而搭建好这个系统工程的前提是,你不要去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从人效公式的三个要素看,企业管理者需要需要:
分子上:摆脱惯性思维,用存量逻辑做经营
分母上:拒绝感性决策,用理性思维做管理
杠杆上: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去重视正向激励
只有掰清楚这三点误区,你的人效指标才有机会变好,才不至于让“降本增效”沦为“降本搞笑”。
人效的提升,始于这最基础的公式,成于最深层的认知转变。这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需要在这个存量时代,重新需要去修炼的内功。
人效数字化,就来找盖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