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市民各类体育行业相关消费热情日益高涨,“花钱买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健身培训等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体育健身培训等相关机构经营模式的更新以及市民消费方式的转变,预付式消费模式不断扩大,合同纠纷、消费欺诈、安全监管等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市民的消费权益,影响了体育健身等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预付式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市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现做预付式消费陷阱提示和预防措施如下:
一、警惕十大消费陷阱
(一)资质违规
部分健身培训等相关机构存在无合法执照、无资质教练等特点,导致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
(二)店面易主
部分机构通过合并、分立、转让等方式更换经营主体,而新经营者可能不承认前经营者的健身卡,导致消费者无法继续使用或退费。
(三)关门跑路
部分机构在经营不善、拖欠房租水电物业、人员工资等情况下,仍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售卖产品并加大优惠力度,一旦得手便关门跑路。
(四)未营先售
在店面装修期间,提前向消费者发放“小广告”或宣传资料,推销各类健身卡和培训课程,而后续经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存在消费风险。
(五)虚假宣传
销售人员肆意夸大健身效果,对场地设施、教练资质、课程内容等做出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的信息进行消费决策。
(六)低价诱导
销售人员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消费者售卖年卡、三年卡、十年卡、终身卡,后续可能通过打“感情牌”等方式频繁要求消费者购买私教课程。
(七)低质服务
部分机构在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后,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如减少课程种类、缩短课程时间、降低教练水平,导致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与购卡时承诺相符的服务。
(八)融资开店
部分经营者夸大投资收益,诱导会员参与融资开新店,许诺“多交会费多收益”,但实际存在非法融资法律风险。
(九)退卡陷阱
消费者要求退卡时,经营者往往会以消费者单方违约、设置复杂的退卡流程、故意拖延时间或收取高额手续费等手段,阻碍消费者退卡。
(十)合同陷阱
在签订合同时,经营者声称消费合同为统一格式不用看,有的机构甚至不提供合同协议和发票凭证,导致消费者后期维权举证困难。
二、牢记六项预防措施
(一)核实经营机构信息
办卡前,通过互联网等手段详细了解机构经营状况,注意核实营业执照、许可证照是否具有合法性、场地租赁合同是否还在期限内、机构社会信用是否良好等信息。
(二)慎重选择服务机构
避免选择规模较小、环境较差、经营和管理状况不佳、开业时间较短或经营场所租赁期将至、频繁更换品牌名称、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的服务机构。
(三)签订书面交易合同
在交易时应认真签订书面交易合同,特别注意预付卡使用期限、门店使用范围、退费退卡、转卡、违约责任等条款,要求将口头承诺一并写进合同,为事后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四)索要交易凭证发票
付款时,仔细核对交易账户,坚持索要正规发票和交易凭证,注意保留转账记录、凭证、发票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提供有力证明。
(五)关注服务机构动态
付款后,经常关注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六)掌握消费投诉渠道
发生侵权时,可以向市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投诉举报,也可以拨打消费维权热线12315进行举报投诉。
信息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