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最大的浪费是人类的粪便:曾经人类粪便是个宝,城里经常发生为抢粪便而争斗不是新鲜事;而今天不仅城市里而且农村里粪便都成了污染物被处理,处理成本不计其数。
凌晨四点,北京胡同里传来阵阵车轮声,这不是送煤工的身影,而是明代万历年间最抢手的职业——粪夫。
他们不仅要挨家挨户收粪,还得倒贴铜钱给住户,就为获得那点“黄金资源”,当时每条胡同的收粪权都能买卖转让,价格堪比现在的小户型首付!
清代《燕京杂记》中描述得更加生动:“人粪乃天地间第一等宝,人弃我取,人恶我爱。”
在那个没有化学肥料的时代,北京城每年产出的近百万吨人粪尿,几乎全部被运往周边农田,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链。
时间跳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郊区的农田里,农民们争相购买城市运来的粪肥。
1956年3月的一天,浦东新区严桥乡的农民甚至因为分配粪肥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当时《解放日报》报道称,上海郊县农民视粪如金,每个生产队都指派专人负责与城市粪站搞好关系。
转折发生在70年代末,随着化学肥料的大规模普及,农村对传统粪肥的需求急剧下降。
1983年,北京近郊的农民首次拒绝接收城市粪便,这个事件登上《北京日报》,被称为“粪肥危机开端”。
如今,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住建部2022年发布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城市每年产生粪便总量超过1.5亿吨,处理这些粪便的年费用高达380亿元。
而这些曾经宝贵的资源,90%以上通过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混合处理,不仅增加了处理成本,还浪费了其中的营养物质。
更令人忧心的是农村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202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每年产生的人粪尿约2.8亿吨,其中超过70%直接排入环境或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渗入地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在浙江省安吉县,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里,60岁的农民王大明告诉记者:“现在谁还要人粪尿啊,化肥又快又好用。我们家的化粪池每年都要请人抽一次,一次就得花300块钱”这句话道出了千万农户的心声。
但转机正在出现,在上海市崇明区,一项创新的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在开展。
2023年,崇明区建立了10个人粪尿处理中心,将收集来的人粪尿经过发酵处理后制成有机肥颗粒,这种肥料深受当地果蔬种植户欢迎,每吨售价可达800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知彬指出:“人粪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这些都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如果能将全国的人粪尿有效利用,相当于每年可替代30%的化学肥料使用量。”
在技术创新方面,山东一家环保企业开发了移动式人粪尿处理设备,可以直接在社区完成粪便的资源化处理。
该企业总经理刘向阳介绍说:“我们的设备能够在24小时内将人粪尿转化为安全无害的有机肥粗成品,处理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50%。”
从争相抢购到花钱处理,从视若珍宝到弃如敝履,人粪尿的命运变迁折射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但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被浪费的“黄金资源”?
或许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人类粪便将重新回归它“资源”的本位,不再是我们最大的浪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