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练江曾一度水体黑臭、污染严重。在督察推动下,广东省下决心整治这一突出的老大难问题,昔日的‘黑臭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生态河’。”在9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举例说道。
于会文提到的练江,是潮汕人心目中的“母亲河”,又曾经是一个巨大的痛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沿岸纺织、印染等产业快速集聚,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江,加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导致练江生态系统迅速崩溃,水体发黑发臭。最严重时练江水质连续多年劣于五类标准,部分河段甚至失去水体功能,鱼虾绝迹,成为一条死河。
母亲河成为黑臭河,委实让人不甘,但河流污染防治是全球性难题。在地方政府和民众持续努力治理的情况下,练江仍然经历了长达20年的“黑历史”,当地群众一度看不到练江重返清绿的希望,一些人甚至认为“没办法治”“没必要治”……
再难的题也必须破解,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今,这条曾经的“黑龙”华丽转身,成为一条碧波荡漾的生态河,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其中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练江之治,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广东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建立了省、市、县、镇、村5级河长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河湖长制不仅是名分之变,更是责任之变。各级河长成为河流的监护人,对水质改善负总责,压力传导机制使治水从纸上责任变为肩上重任,从而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多头治水、责任虚化难题。
练江治理还展现了系统治理的科学思维。
广东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不仅关停污染企业,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治理干流,还整治支流和排污口;不仅改善水质,还修复生态,重建河流生态系统。这种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的治理模式,为复杂的环境问题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在这场治水攻坚中,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督察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直面矛盾,通过督察反馈、整改督办、跟踪问效等一系列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外部推力。
于会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举例,既是对练江治理成效的肯定,也是对生态督察制度的自信宣示。
广东治水治出了成效。而各种水体的变化,变的不仅是水质指标,更是发展理念。
从过去重发展轻环保,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练江流域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因为人们亲眼看到环境改善带动了区域价值的提升,生态优势而今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种转变彰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并进。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捷径,唯有压实责任,久久为功,才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广东治水的经验,为全国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而生态督察的利剑作用,更将持续推动各地守住生态底线,让更多黑臭河变成生态河,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福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