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问一个种地的老农民:“地要是被粪肥给糟践了,还能种庄稼不?”人家可能头也不抬地回你一句:“那还能咋的?不种庄稼还能干啥?”这话听着糙,理儿却不糙。种地就是跟土打交道,土要是出了问题,那可真是一锤子买卖。
但问题是,现在不少地方的耕地,真的被畜禽粪便给“喂”坏了,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头疼。你以为粪便是天然肥料,应该对庄稼好,但实际上,这玩意儿要是用多了,比化肥还能伤地。地要是真被整成这样了,还能不能种庄稼?
畜禽粪便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过去农民种地,家家都养猪养鸡,粪便攒起来堆沤一下,往地里一撒,庄稼长得可旺了。那时候的粪便,真是庄稼人的“宝贝疙瘩”。
但现在的养殖跟过去可不一样,过去是“一家一户”,现在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动不动就是几千头猪、上万只鸡,粪便产量大得惊人。一个中型养殖场,一天排的粪便就够种几十亩地的庄稼用。
问题就出在这儿,粪便太多,土地“吃”不下,用多了,不仅不肥地,反而会烧根、烧苗,甚至让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最后庄稼连苗都出不来。2
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报告》里就提到,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利用率不到80%,也就是说,每年至少还有几亿吨的粪污没有被妥善处理,直接排进了环境。
粪便本身不是坏东西,关键在于“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如果你把粪便直接堆在地里,那确实容易出问题,但如果经过科学处理,比如堆肥、发酵、沼气化处理,再按比例施用,那它依然是宝贵的有机肥资源。
比如说经过充分堆肥的粪便,里面的有害物质会大幅减少,养分也会更加稳定,这时候再还田,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高作物品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19年做过一个实验,分别在处理与未处理的粪肥地块上种植玉米,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粪肥地块玉米产量提高了12%,土壤有机质也明显增加,而未处理的地块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和土壤板结现象。
当然问题最严重的地方,还是那些养殖场周边的耕地。因为集中排放,这些区域的土壤污染程度远高于其他地方。有些地方,地面上看起来绿油油一片,但一测土壤,酸碱度失衡、重金属超标、盐分积聚,这些问题一个都不少。
举个例子,2020年在山东某地,一个养鸡场附近的农田,土壤中铜和锌的含量分别超标了近3倍,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30%以上。
更严重的是这些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很难被清除,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别看粪便是“有机肥”,用不好它照样能毁了地。
也别急着下结论说“这地没法种了”,其实现在农业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不少办法来“救地”。比如“轮作休耕”、“生物修复”、“微生物菌剂改良”、“有机无机配施”等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特别是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特定的菌种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恢复土壤活性,已经在不少地区取得成效。黑龙江的一个试验田里,用这种技术修复被粪污污染的土壤后,第二年就恢复了种植能力,产量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还有像“绿肥作物”种植,比如紫云英、苜蓿这些植物,不仅不挑地,还能吸收多余的养分,改善土壤环境,种一季绿肥,下一季种庄稼就能省不少化肥钱。
土地被畜禽粪便污染了,能不能种庄稼,关键看污染的程度和修复的手段。轻度污染的地块,只要科学管理,合理施肥,照样能种出好庄稼。
中度污染的,只要采取措施修复,用不了两三年,也能恢复耕种能力。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些长期高强度排放、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区域,这些地方的修复难度确实大,需要政府、企业、农户一起发力,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见效。
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比如说“种养结合”模式,就是让养殖场和种植基地对接,把粪污做成有机肥,按照土地承载力来安排养殖量,这样既能解决污染问题,又能为农业提供养分。
在江苏、浙江等地,一些大型养殖场已经实现了粪污“零排放”,通过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方式,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创造了新的经济效益。
畜禽粪便污染土地这事,听起来吓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要科学对待,别让粪便成了“祸害”,而是要让它真正变成“肥料”。
土地是咱们农民的命根子,不管种啥,都得先把地养好。粪便不是不能用,得会用、巧用、科学用。别让“好肥料”成了“坏负担”,您说对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